放對地方,比贏在起跑點更重要!
教務主任 潘怡然
台灣自103學年開始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108學年,正式進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時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教改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改變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多鼓勵、少責罵,允許孩子犯錯,不要跟別人比,發揮個人長處,放在對的地方,且要給孩子崇高的理想。
曾幾何時,常在電視廣告中聽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詞,只依稀記得原本好像是嬰幼兒奶粉廣告的用詞,但卻不知從何
時開始,竟深深地烙印在台灣為數不少的父母心中,為了不落人後,讓孩子提早學習,甚至不斷報名各種補習,就深怕孩子比不上同儕,父母不由自主的被社會風氣牽著鼻子走,屈服於「輸在起跑點」的壓力,台灣社會關於教育的錯誤觀念真是蠻嚴重的。洪蘭教授表示,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件事,但人生就像馬拉松,需要終身學習且主動學習,鼓勵孩子多閱讀,擴展自己的知識和視野。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108課綱強調「核心素養」,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因此評量也越來越重視「素養命題」,命題方向朝「情境+整合+跨域」發展,在教學現場的觀察中,教師們亦發現,大量閱讀的孩子在面對這類考題時,會比較容易理解題意並整合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來解題。
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但洪蘭教授認為,「應該是換個地方爬起來」。 她指出,很多孩子的長處沒有時間練習,但「短處補來補去,還是贏不過別人的長處」。她認為,「放對地方、讓孩子發展能力,就是天才」。她也提到,有一次在飛往北京的飛機上,遇到一位穿著很好看的女士,問她衣服在哪裡買的?女士回答是自己的兒子設計的,這位女士就是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的媽媽,當年為了兒子喜歡玩洋娃娃,移民加拿大,家裡還特別規劃了工作室,就為了讓兒子學打版做衣服,讓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的。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應該也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有的孩子就是比較晚學會走路、有的孩子發展就是比別的孩子快,時間未到,父母再怎麼心急也沒有用。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較更是不公平,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同時出生的雙胞胎,不管是脾氣、個性或是專長都會有所不同,各自想選擇的人生道路當然也不可能一樣,既是不同的人生道路,起點和終點都不相同,那麼又何必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擺在同樣的起跑點上去比較,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喜好本就不同,出生後都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起點不盡然一樣、人生旅途中遇到的風景和終點當然也是完全不同的,做父母的又何必執著於起跑點上的輸贏?況且,這些所謂贏在起跑點的人,並非個個都成了出人頭地的社會菁英或都如願地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因為這些當年贏在起跑點上的孩子們,也許都還來不及思考自己想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也沒有時間找出自己的志向,就被焦急的父母拉著向前跑,也沒思考為孩子所選的道路是否真的適合他,到頭來,可能還沒能跑到終點,就已失去動力和熱忱了,甚至迷失了方向。試想,是贏在起跑點重要,還是自信自在、逐夢踏實地跑完全程,順利迎向終點比較重要?
「大人觀念的改變,才是孩子成功的起點。」父母要做的,其實是鼓勵和陪伴,引領他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展開他自己的人生旅途。與其擔憂孩子在起跑點上輸給別人,不如多花時間陪伴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引領、支持孩子自信自在地走向屬於他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