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麗 - 文化、生態共融村
教育部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復麗 - 文化、生態共融村
教育部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認識北溝地區
本校所在的北溝地區是位於台中巿霧峰區的邊陲地帶(參見下面左圖行政區紅線圈起處)。此區向東連接南投縣九九峰山區,向北則連接台中巿太平區的山林。北溝是此地的古名,即指現今霧峰區的桐林、吉峰及甲寅等三個里(社區),其地理位置與地貌如(下右)衛星圖的白線標示區,由此圖可看出北溝幾乎九成為山林地,而本校則座落在吉峰里的半山腰。
由上面衛星圖可以看出,北溝地區(圈起處)幾乎九成以上由山林覆蓋,特別是最上方的桐林社區全區均為山林。目前在桐林社區裡有「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及五條森林步道,加上東向西綿長的北溝溪、草湖溪、北坑溪及中坑溪貫穿整個北溝地區,因此,這裡也呈現出非常豐富的生態面貌,包括相當罕見且珍貴的野生動物如白鼻心、大赤鼯鼠、台灣藍鵲、領角鴞、褐鷹鴞、八色鳥、鵂鶹等,此地的山區有豐富的生態、值得保育的陸地野生動物,同時也有許多隨處可見的原生植物。
桐林社區
桐林社區因位置邊陲且山林遍佈,人口及住戶較少、人口老化,目前社區裡有桐林國小,111學年度學生僅80人。如前所述,桐林地區擁有絶佳的生態環境,社區發展協會亦積極投入森林保育工作,如:放置巢箱(下圖(a))、巡視巢箱(下圖(b))、觀察領角鴞 (下圖(c))等,由於愛護生態,桐林村也稱為咕咕村(下圖(c))。此地社區發展協會期許能推動生態保育、辦理生態導覽活動、推展環境永續理念,然而這一切須仰賴充足的人力,才能持續開辦活動及課程,讓更多的居民、遊客可以認識此地的生態。(以下圖片由桐林社區提供)
(a)放置巢箱
(b)巡視巢箱
(c)觀察領角鴞保育情形
”人”可以說是此地社區推展活動、保育生態的核心關鍵,因為沒有志工、居民的參與,就沒有人力可協助生態保育和生態導覽,在居民日漸老化、青年無法返鄉工作時,在地的社區生態導覽將難以為繼。因此,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增加社區志工、使青年有辦法返鄉工作、讓大學師生也能加入此地的保育工作,都是本校在此地社區可以協助並在地實踐的議題。
吉峰社區
北溝裡的吉峰社區是本校所在地,此地也正是1848年故宮來台典藏文物之處,當時即稱此典藏地為「北溝故宮」。早年文人雅士經常到訪,亦有北溝故宮十景的故事。然而在921地震後,過去的建築均毀於一旦,僅遺存防空坑道,且現今荒蕪己久,歷史遺跡也已遭人遺忘。第15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莊靈先生曾於2017年的止善期刊第23期中撰文提到:「北溝故宮遺址,是全台灣、全世界的唯一,歷史的痕跡不應被遺忘」。雖然故宮遺址目前為私人土地,但當年的歷史應加以保存並透過辦理論壇或活動來活化遺址,同時結合地方社區創生,讓北溝復麗、文史再現。
花東新村
除了上述的桐林社區及北溝故宮外,北溝地區亦有一個弱勢村莊--花東新村。此社區係源起於民國99年的921地震,當時在附近工作的原住民們因地震頓失住所無處棲身,當時台中巿府向財政部商借吉峰里草湖溪旁的一塊荒地,供原住民們以廢棄建材自行搭建簡陋屋舍而成聚落。此聚落目前有46戶,因居民多來自台東和花蓮阿美族,故取名為「花東新村」。由於地處偏僻,居民長期弱勢,須仰賴巿政府和慈濟給予住屋及環境設施的補助,2022年3月社區建築經由慈濟的捐資和幫助已重建落成,如何同步提升社區的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成為有原住民文化特色的聚落。此一社區關懷議題對同在此區的朝陽科技大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實踐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