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溝復麗 - 文化、生態共融村
教育部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北溝復麗 - 文化、生態共融村
教育部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本校所在地桐林里及吉峰里就稱為「北溝」,蘊含豐富生態及文史。但因社區人口老化,無法進行相關之永續工程。本校結合各系專業進行北溝的在地社區生態保育、文史保存、原住民文化創生、健康促進或食農教育等,帶領學生進入鄰近社區食做學習,讓師生認識在地,社區民眾認同大學價值。旨在協助社區面對人口老化、文史凋零、生態保育和農特產行銷等問題。最終期許能使北溝地區文史復麗、啟動生態永續工作,成為台中美麗的生態後花園。
本計畫關懷本校所在的北溝地區--台中巿霧峰區的桐林、吉峰、甲寅里。經社區訪問獲致問題意識如下:
A、人口老化,文史凋零:此區曾有北溝故宮,在地文史豐富,然人口老化、文史凋零,大學應協助保存。
B、生態豐富但缺乏導覽人力及資源:社區協會欲發展生態環境永續,然志工導覽人力及資源缺乏。本校同處一座山林,師生可參與協助永續保育。
C、共融關懷須注入新觀念:社區有偏鄉小學、銀髮族居多,如何引進健康新觀念、創齡樂活、善用農產品及食農教育、以厨藝凝聚社區向心力、讓社區共融。本校有相關課程,師生應與在地共學。
D、社區生態物產豐富、行銷須強化:社區有生態步道、農產品、古蹟、原民文化等,朝陽可提供數位機會、雲端社群播客等技術,加強行銷。
依上述問題意識提出在地關懷與社區共融做法,希望達成下列四大目標:
A、以人為本的在地社區關懷。建立學習場域和共學廚房,促進健康觀念、紀錄長者智慧。
B、以生態保育為遠景的社區發展。協助小農、退動食農教育、實現生態保育、水域調查。
C、活化北溝地區文史並重塑社區形象。建立文史共學場域,重塑北溝地區文化面貌。
D、善用科技協助社區廣宣。提升在地數位機會、善用科技推動永續。
本計畫名為:北溝復麗--文化、生態共融村。
如前述說明,為達本計畫目的,和北溝社區共融,本計畫提出五個重點子計畫推動。
子計畫1: 創齡樂活、世代共融。
子計畫2: 食農廚技、桐星協力。
子計畫3: 守護咕咕、生態遊趣。
子計畫4: 文史保存、風雲再現。
子計畫5: 科技輔助、播客培力。
子計畫1和子計畫2均以桐林社區為優先實踐場域,二個子計畫相互輔助,在社區進行創齡活動,先透過健康檢測和廚藝活動,吸引在地居民,推動在地廚藝、啟動食農教育,發揚在地農特產食材成為特色餐點,凝聚居民時也同步推動長者健康促進活動、調查記錄長者健康情形。
子計畫3投入生態保育和環境守護,包括生態導覽規劃、遊程設計、水域品質調查等。
子計畫4對社區文史進行探查、保留在地記憶,運用文史資料,協助北溝地區活化在地文史,包括花東新村聚落創生、北溝故宮遺址活化等。
子計畫5善用資訊科技協助社區善用數位機會、多媒體製作、播客(potcast)培力等,讓此地不因偏村而失去數位機會,透過資訊技術、多媒體影音、播客傳播力的技巧,提升在地行銷及宣傳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