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行為是人類社會的親屬結構、信仰象徵體系、宇宙觀、價值觀的縮影,透過動態的殯葬儀式建構起生、死場域之間的斷裂與延續關係,藉由靜態的墓葬結構與陪葬品凝結了在地歷史與靈魂的脈動。
本校仙宮校區原為新竹市第一公墓(俗稱雞卵面),於2001年進行公墓遷葬與整地工程中實施文化資產調查與監看工作,不僅創臺灣首例,過程中還發現了本展示中的清同治年間武信郎李存軒墓,墓壙內木棺之外墎以石灰澆漿包覆,並於石灰頂層發現舖覆了3859件瓷器,絕大部分都是青花瓷器,經清整修復後,竟未發現任何一件完整的物件,不論杯、盤、碗、匙全部都是破片及殘件,顯然是刻意的儀式行為所致。
喪葬儀式中刻意砸破飲食用陶瓷器皿,多被解釋為象徵生者/死者關係的斷裂,陽世/陰間、今生/來世的分別,象徵亡者已不再饗受人間飲食,亦已毋須掛念生前種種,今日公墓墳頭上已經少見摔碗的古老習俗。另一方面,所留下的大量青花瓷器,豐富了我們對早期移民商貿動線的理解,也讓我們見證了清代竹塹史料中鮮少受到關注的常民物質文化之風采。
幾筆清新的白地藍花勾勒出時代的特徵,跨越數百年的寵愛乘著風帆穿透了世界,也來到了清代的竹塹城。青花瓷的魅力收服了王公仕紳的挑剔品味,也填滿了庶民生活的瑣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