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5:陸地生態

高等模式研發應用中心

參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週年特展

環保署於109年10月21日至26日,舉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週年特展」,高等模式研發應用中心建置的Taiwan EPA subsurface model platform,簡稱TWESMP平台亦展列其中。

地下環境分析模式,是以葉高次教授發展的HGC作為模式核心。已完成本土案例率定,擴增多種整治工法及氣相傳輸功能。

本平台可配合模擬流程建製水文地質模型、設定邊界材質等條件,產生模擬所需要的網格,同時提供可快速輸入參數以及查找計算式的介面,使用者可直接在平台上執行模式模擬,模擬完成後也提供視覺化界面,自動產生動畫及圖表,方便使用者評估模擬結果以及進行數值分析。

文學院哲學研究所

碩博士班課程-環境倫理學專題研究I

本課程將闡明Rolston客觀內在價值理論,以建構其環境保護的理據,並借此掌握Rolston環境倫理學,並對其作出相應的批判。釐清「內在價質」概念,並說明此概念於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中的重要性。其次,闡述Rolston生態中心主義的核心架構: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外在價值」、「內在價質」、「系統價值」;其中之「內在價質」與「系統價值」係與評價者無必然連繫的「客觀價值」。最後比較主觀主義立場與Rolston客觀內在價值理論,並對此兩者予以批判反省。

生醫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

生物基因晶片應用:水污染防治和物種鑒定

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除解決國內各種常見污染之外,一直想更有效處理具致癌風險的含氯有機化合物,因緣際會對接熟悉含氯物處理的中央大學陳師慶博士與國內污染物處理大廠瑞昶科技媒合,接軌了華聯生技的基因晶片技術,因而開啟了產、官、學界三方的合作。陳師慶博士表示:「研究成果不應只保留在實驗室,應該運用到業界進而提升台灣土水整治之實力。」但是業界所考量的規模及成本對學者則是挑戰,所以與瑞昶科技密切溝通與評估後,共同提出計畫開發高效生物晶片檢測脫氯基因,應用於多氯乙烯生物整治。

生醫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

開發高效脫氯生物膠體及優化生物包埋整治工法,現地模場試驗

三氯乙烯含氯有機物因其特性為比水重之非水相液體,因其低黏滯性使其可在地表下快速移動,低表面張力使其容易穿入土壤小孔隙或岩石裂隙,造成整治困難度高。生物整治法被喻為自然、環保及節能的處理技術,也是目前環境污染整治的趨勢。現地生物復育技術可行性其中最重要條件之一為場址本身須具有可降解污染物之微生物。本研究欲建構絕對厭氧操作技術,同時開發高效脫氯生物膠體,包埋脫鹵球菌與產氫菌,結合污染攔截牆工法,有效提升生物基質之利用。另將以桃園台鈴模場作為實場整治試驗地點,優化矽膠生物固定材質配方,降低固定化產氫菌顆粒成本將技術商品化,提升包埋整治工法的反應範圍。

地球科學院地球科學系

桃市防災社區聯合幼兒園及中央大學清溝防汛

地科系及地科學院學士班的服務學習課程原本就以本校USR計畫中之環境與生態維護為主軸規劃。為本次活動牽起橋樑的應地所陳瑞昇教授表示,感謝桃園市水務局劉振宇局長的支持,利用服務學習課程結合社區防災,於汛期前完成清溝,對學生和社區來說都別具意義。一來讓學生瞭解防汛意義,二來讓他們擁有課堂之外的親身體驗,同時落實環境維護的使命。


未來地科學院亦將持續規劃、結合與在地社區共同參與的服務學習課程,期盼藉由多元的課程設計帶領學生投入在地社區服務,鏈結學校與社會,提昇同學關懷在地與服務社會之公民素養。

相關連結1  相關連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