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3:氣候行動

文學院學士班

「人文與科技發展」課程講座:《氣候行動》

「人文與科技發展」為文學院學士班一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有20名必修的學生。在學士班的整體課程規劃中,這門課的任務就是要藉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展開學生的視野:對於人文與社會議題的視野,以及國際視野,進而以此為基本的動機,展開跨領域數位人文的學習旅程。2020年12月14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暨校務研究暨社會責任辦公室童慶斌主任主講《氣候行動》。

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解決海洋問題的起點 中大國際研究生攜手淨灘

中央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程9月26日舉辦「TIGP-ESS 2020環境教育活動」,由地科系林殿順副教授及中研院黃柏壽特聘研究員帶領大家進行觀音草漯沙丘淨灘和環境教育活動,並配合環保署執行ICC淨灘監測,清除了近80公斤的人造垃圾,幫助學生更認識台灣環境、地質、近岸水文、環境保護、能源議題等問題。

這次根據「海岸廢棄物寶特瓶及垃圾組成(ICC)監測工作操作手冊」進行淨灘,期待藉由舉辦類似這樣結合淨灘的環境活動外,更教育學生垃圾相關知識,盡量不要造一次性的垃圾,從源頭垃圾減量做起,希望每個人都能盡一份心力,用行動愛護桃園海岸,為維護地球環境而努力,並讓國際學生更了解及親近台灣。


地球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系

大氣系攜手環保署、氣象局發展大氣無人機觀測作業化因應劇烈天氣

因應無人機近年來應用於許多不同領域的趨勢,2020年7月環保署、氣象局與中央大學大氣系攜手合作,利用新的無人機技術,進行大氣邊界層的垂直剖面觀測,希望在未來的天氣預報中,能夠將現有的地面觀測與無人機觀測進行整合,實現更準確而全面的天氣預報。

過去中央大學大氣系王聖翔教授的研究,即發現利用無人機進行的大氣剖面觀測,資料準確性良好,科學價值高。高時間頻率無人機觀測,除了可掌握邊界層發展過程,也搭配環保署及氣象局地面資料,完整解析中部局部環流特徵,並揭示出PM2.5在不同時空中的垂直分布,有助於了解空氣污染物的分布、擴散模型,進而應用於未來的氣象及空氣品質預報。


地球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系

大氣系與NCDR合作利用全台9座氣象雷達進行全台三維風場反演

廖宇慶老師發展三維變分雷達資料同化系統WInd Synthesis System used to DOppler Measurement能在複雜地形上,反演出三維空間下高解析度的風場結構。由於自然界中流體的流動勢與其密度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應用Gal-Chen  所提出的熱動力場反演技術,簡稱GC78,可以將WISSDOM得到的三維風場資訊,反演出三維空間下的壓力與溫度。以流體動量方程為媒介,在引入探空觀測後,反演出壓力與溫度的三維結構。同時利用雷達觀測資訊,有效提供即時大氣分析與後續的模式預報。與NCDR配合一套適用於全台的風場反演,可供防災小組做為參考防災應變的氣象資訊參考降低人員財產損失。

地球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系

大氣系與NCDR合作提供雷達回波推估未來1小時會發生大雨預報

本校大氣系雷達氣象實驗室由鍾高陞老師發展、採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雷達氣象團隊(J.S Marshall Radar Observatory)所發展之雷達回波外延預報系統(McGill Algorithm for Precipitation nowcasting using Lagrangian Extrapolation, MAPLE)結合中央氣象局的整合雷達回波資料,檢視及評估臺灣常見的梅雨和颱風事件即時降水預報的表現。  雷達回波外延法技術整合全台九座氣象雷達觀測資料,包含氣象局、民航局、空軍與防災降雨雷達,開發即時雷達回波降雨預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