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漆,在採漆的黃金年代裡,一個山頭曾高達兩三百個頭燈,在夜裡探尋與奔波,為了採集漆樹上留下的珍貴漆汁,一個頭燈即為一位辛勤的漆農。漆樹上每年會留下數道漆刀劃下的痕跡,漆農採漆時,常以天然的貝殼作為承裝漆汁的工具,即便至今,採漆的方法,幾乎沒有改變。這個被日本視為國寶的天然漆,曾是台灣中部很重要的產業,在當時也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是工藝品很好的塗料,於木胎、竹胎、繪畫等處作使用。產漆與製漆的過程及工序繁複,但漆的特性穩定,能耐酸耐鹼且耐久性,是它歷久不衰的緣故。
福陽國小校訂課程的規劃,以葫蘆墩(豐原的舊名)的特色為主軸,「水清、米白、餅香、柴乾、查某水」五大特色再加上慈濟宮,作為本校文史軸在地課程「青山欲共飄烏欄」的課程脈絡,結合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加入葫蘆墩特色藝術、產業、葫蘆墩圳歷史,加深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漆藝歷史文化與工序已傳承千載,當然無法短時間窺得全貌。食器是漆藝表現的主要方式,認識這個天然漆工藝、文化與地方,對漆最好的使用,即為天天使用,入門初期,我們規劃一系列「做自己的天然漆環保生活餐具」的漆藝製作課程,從認識天然漆文化簡介開始,至自己動手做天然漆餐具,以生活上的漆器製作為主,讓漆器自然的融入在每個家庭的生活中、創造生活美學化、美學生活化的環境。
藉由參訪豐原漆藝館、透過師生的作品以及集體創作的大型漆盤展示,讓師生及社區民眾不但能欣賞漆藝作品之美,也從中認識到葫蘆墩的特色。
計畫特色:
結合校訂特色課程,瞭解在地文化歷史,學生對在地文化(漆藝)有著認同感,學習漆藝自然媒材後,能識別藝術活動的社會議題。
與藝術家合作導入藝術家專長,學生透過手做與學習,增加對生活美學表達的能力。
邀請藝術家與學生進行聯合美展,經由藝術家、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話,營造學校成為社區藝術教育園地,形塑具在地特色的藝文美感展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