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墩米品質之好,名聲之盛,因其吃起來白、香、甜、Q、好吃而名聞遐邇。在日治時期,「豐原米」是獻給日本天皇的御用米,稱為『獻穀米』(即蓬萊米)。只要提到豐原葫蘆墩米,老一輩的豐原人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而葫蘆墩米是為何如此有名呢?
葫蘆墩米之遠近馳名,主要原因有二,一來是因為土地肥沃,二來是因為有著大甲溪清甜且溫度低2度的水源滋潤,在這背後還有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葫蘆墩圳。
1916年南坑居民張朝海先生所種植的「葫蘆墩5號米」榮獲全省金賞獎,當時台中州「知事」親自送回日本,成為日本天皇的御用米。1920年(大正九年),日本政府因葫蘆墩米品質甚佳,藉古詞「豐葦之原、瑞穗之國」,將「葫蘆墩」舊地名改為日文「豊原」日文唸TOYOHALA。而當初是用「豊」這個字,讀音同禮。直到台灣光復後才改用繁體「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