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最早被稱為「泰耶爾墩」,乃平埔族語「松柏林」之意。
18世紀中葉以前,豐原為平埔族巴則海族岸裡社與烏牛欄社(今南嵩里的烏牛欄溪一帶)的屬地。
1736年乾隆初年,閩人廖舟率眾入墾,隨後改稱為「葫蘆墩」,當地流傳著一句話豐原五美 「水清、米白、餅香、柴乾、查某水」。
其中「水清」指由葫蘆墩圳是由大甲溪引進的水清澈無比,「米白」指的是連日本天皇都讚不絕口的葫蘆墩米,「餅香」豐原是糕餅文化 之都,「柴乾」豐原早期為木材匯集、木材加工、木工機及漆藝工藝是台灣最完整的木藝產業鏈 ,「查某水」是由於水質甘甜,豐原的女兒得天獨厚,特別溫柔甜美。
第一章
從張達京話說葫蘆墩
為豐原種下希望之樹—豐原人的豐原夢
葫蘆墩張百萬、平埔族駙馬—張達京
百變葫蘆墩—豐原地名沿革
葫蘆「墩」在何處?—行踏墩頭、墩身、墩腳
臺灣的小縮影—豐原多元族群大熔爐
第二章
豐原母親河的身
世用人命換得的水—見證漢人初墾時期爭水的艱辛
為了種植生命—葫蘆墩圳開圳的時空背景
要土地還是水源?—割地換水、供水換地的爭議
第三章
水清、米白、餅香、柴乾
習以為常卻特殊的豐原街景
以各種香氣交織的傳產風華
第四章
葫蘆墩出美女雲
護名山萬卷書—呂炳南家族
平地而起的家長伯—林振芳
家族孤臣無力可回天—丘逢甲
熱愛家園的豐原吟—張麗俊
殞歿的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
臺灣新美術的拓荒者—廖繼春
臺灣畫壇的孤獨勇者—楊啟東
畫壇豐原班的火車頭—葉火城
臺灣首位飛行員—謝文達
用雜誌讓生活更好
第五章
垂柳青青的小蘇州
母親的擁抱與滋養—葫蘆墩圳
圳路與灌溉區域概況張家祖厝
萬選居豐榮水利之碑
花樑鋼橋下葫蘆墩圳
舊進水口萬定汴(人命水)頂角潭
第二制水門大鴛鴦汴與水上土地公廟
軟埤溪、葫蘆墩公園親水遊戲舒活
藍帶葫蘆墩圳人文詩園怡然園
豐圳公園岸裡國小—古碑亭、岸裡文物藝術館神岡浮圳
第六章
豐原囝仔豐原夢
被蓋上蓋子的葫蘆墩圳再次走出
葫蘆墩圳的輝煌讓豐原夢不再是夢
資料來源:圳水漫漫:葫蘆墩圳探源【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