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小學校課室正逐步變得文化多元。根據2016年香港人口普查,15歲以下正在香港的院校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少數族裔人士有38,075名,佔全港學生的5.9%。
為回應現時的教育需要,教育局應用香港教師專業標準參照(即T-標準+),以提供一個水平參照讓香港教師發展專業。當中針對成就出眾教師的描述指,老師應能「協作,制定、推行和檢討學校政策及實踐方法,確保所有學生獲得公平對待,並從多元文化的豐富體驗中學習和成長。」(標準一)。
作為教師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我們矢志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予香港的華語及非華語學生。要達致教育平等,我們相信其理念不是要為所有學生提供一致的材料,而是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均能有機會成就他們所想。作為第一步,我們旨在提升職前老師的能力,從而為全香港學童建立一個平等、尊重及包容的教室。
制定出一套課堂以外的學習計劃及相關資源,以精進師資培訓人員的教育法,從中讓職前教師做好準備,應對課室內的學習能力差異及多元文化(平等機會委員會,2019)。
通過體驗式學習,為職前教師提供一個富針對性的全球公民知識庫,以應對「非華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華語學生不同」的情況(香港樂施會,羅嘉怡及洪安盈,2020,頁11)。
引導職前教師反思及借鑒此全球公民知識庫,為華語及非華語學生創造一個互相支持、多元共融的學習環境。
(了解)理解與香港多元社區及學校語境相關的普世多元共融價值
(關懷)透過社區及體驗式學習活動,了解對香港不同文化背景之學童生活,並提升對其之意識
(行動)在教學中應用相關的普世多元視角,以應對多元文化學習者的需求及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