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寺廟中最常見的門神是秦叔寶(又名秦瓊)與尉遲恭(又名尉遲敬德),皆屬武門神。秦叔寶的外型為粉面、鳳眼,手持金鐧;尉遲恭則面黑、怒目,手持金鞭,因此又稱為「鞭鐧門神」。關於二者作為門神的傳說有二,其一是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誅殺兄弟,為此心神不寧,以為其兄弟化為厲鬼來索命,而秦叔寶與尉遲恭為當時著名武將,因此請他們來守衛宮廷大門,後唐太宗命畫師描繪兩人容貌於門上,也能得此效果。另有一說是,傳說涇河龍王犯天規,玉帝命魏徵將之處斬,龍王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要將魏徵留在身旁來拖過處斬時辰,不料魏徵入睡元神出竅,執行玉帝交代任務將龍王斬首。從此,太宗每夜夢見龍王提頭索命,驚嚇而無法入眠,後請秦、尉遲二將為太宗守門,龍王自此不敢再入內騷擾。(摘自: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106850cc-87b5-4fc2-b0cc-c810b22e2ea2)
五通宮大門、龍門、虎門各有兩個門神,龍門為進入廟宇的們,門神手持「旗」「球」,有入廟「祈求」的意涵;虎門為出廟宇的門,再入廟祈求神明保佑,心想可以事成後,希望「吉慶」可以在身旁,所以虎門的門神,一個拿「橘」,一個拿「磬」,吉祥納福,中國人用圖畫取諧音,表達神明的神威,真的是鞭辟入裡,令人讚嘆!
中門門神彩繪尉遲恭將軍及秦叔寶將軍
旗球(乞求)-右側入門的門神,一個手持「旗」,以個手握「球」
橘磬(吉慶)-左側出門門神,一個手持「橘」,一個手握「磬」
手持「旗」的門神,意寓「祈」
手持木「球」的門神 ,意寓「求」
持「橘」的門神,寓意「吉」
持「罄」的門神,寓意「慶」
魏伯伯說:五通宮除祀奉五顯大帝之外,也祀奉五顯大帝的啟蒙老師三寶佛,佛堂外的門神為傳統佛教廟宇四大天王, “風”、“調”、“雨”、“順”依序排列,掌管「風」的門神握劍、掌管「調」的門神手持琵琶、掌管「雨」的門神手持傘、掌管「順」的門神腰間纏蛇,依序排列。
風調雨順
來看我們畫的門神,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的門神創作
佛堂兩側壁畫有「佛祖講經」「悉達太子遊城門」兩幅畫,皆與釋迦摩尼佛有關的故事繪畫,具有宣揚佛教的意義。
佛祖講經
悉達太子遊城門
五通宮另外恭奉延平郡王,魏伯伯說:日本攻打台灣,破壞寺廟,但因鄭成功有日本人的血統,所以保留祀奉延平郡王鄭成功神像,因此五通宮後殿一樓有鄭成功神像,天花板彩畫雙龍搶珠,牆壁「成功領兵當先行」、「延平郡王建立台灣番兵戰」、「祈求」、「吉慶」等彩繪圖,用圖畫來紀念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
天花板雙龍搶珠
成功領兵當先行,「延平郡王建立台灣番兵戰」
祈求
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