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五通宮外面,抬頭看陽光下閃閃發亮的屋頂,屋脊上面神仙人物,或是龍鳳等瑞獸,外觀是由一片片形狀不規則的陶瓷片或是玻璃片組合而成,那就是五通宮的剪黏藝術。
剪黏是流行於中國南方閩、粵建築上的裝飾技巧,尤以潮汕地區為甚。起初只是將俯手可拾帶有釉彩圖繪的碎瓷片嵌貼在屋脊上,暨能裝飾美化屋頂,還耐風吹雨打。到了清代,有施作剪黏的匠人和瓷器作坊合作,專門燒製低溫色釉瓷碗供其使用。清代中葉剪黏在臺灣逐漸蓬勃發展起來,一般位於廟宇或是宅第的屋脊、水車堵或壁堵等部位,室內和戶外都能製作裝飾。
從字面上看,會以為剪黏只是裁剪物件再黏貼上某個物體,這是其各項技法之一。剪黏是一種塑造類工藝,以穩固、易處理的材料作為支架或骨架,在其上添加與包覆具展延性的軟質材料,如灰漿、麻絨漿、水泥沙漿等,掌握與控制所要之粗胚造型。有了粗胚,就能開始處理外觀,外觀材料主要是各式顏色的陶瓷片、玻璃片等,經過人工裁剪和修剪,達到想要的形狀時,再以具黏性的黏接材銜接,像是棉仔灰,一片片的陶瓷片、玻璃片就這樣貼附、插置、鑲嵌於粗坯上。一般花卉、動物、人物等題材,尤其是放置在屋頂需要日曬雨淋的剪黏。
臺灣傳統廟宇宅第裝飾繁多,藉由裝飾紋樣圖形求吉慶平安、驅邪厭勝、招福納祥等吉祥寓意,並擴大到教化功能,使能傳述歷史、訓誡子孫、教忠教孝,注重美觀以昭慎重,增加風雅或為地位的表徵。 剪黏由民間工匠傳承,具有地方色彩和民俗意象,不止是物質技術的文化,也反映出精神表達的藝術文化,其形式、風格與所屬地區的文化體系緊密相連,成為固定觀念與美學。在臺灣廟宇建築體系中,剪黏偏向表面的裝飾,以象徵意義為重,美化屋頂結構和牆體構造,營造出建築空間中的精神場域,以及人神溝通的作用,達成宗教建築的安定感。(摘自:https://www.chuefeng.org.tw/article/BHG4DNCMz6wpoH7Cx)
五通宮上殿屋脊-佛祖乘驎雙龍護衛的大型剪黏藝術
正殿屋脊-雙龍拜塔剪黏藝術
屋頂的剪黏藝術-龍、花禽鳥獸
剪黏藝術-屋頂的一角
剪黏、泥塑藝術
五彩繽紛的剪黏
五通宮屋頂富含教化意義的剪黏藝術
唯妙唯肖又耐風吹日曬的剪黏藝術
天女散花、飛禽鳥獸的剪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