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是一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 結核菌是一種好氧性的抗酸性細菌,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大約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會因為身體免疫力所以不會直接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但是日後可能因為再次感染而發病,只有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結核桿菌會透過血液與淋 巴液造成肺結核或肺外結核(例如結核性腦膜炎)。
傳染途徑
式: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通常發生在與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或親近接觸的人,主要是因為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 沫,就有可能感染,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結核病的傳染途徑與病患的接觸時間長短、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風環 境,是影響被傳染機會的重要因素。
潛(一)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受到感染後到發病前的這段期間(即稱潛伏結核感 染期, LTBI),一般人受到感染後一生中約有5-10%機會發病,潛伏結核感染者由 於尚未發病,是不會傳染給旁人的,如能適時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則可有效減少 日後發病的機會。此外,HIV陽性者受到結核菌感染後,發病機率亦較一般族群高 很多。現行的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是感染者經由醫師評估後,給予isoniazid 9個 月,配合公共衛生的管理即可降低發病的可能性。
(二)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理論上,只要痰裡含有活的結核桿菌即 屬可傳染期,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通常在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
(三)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結核菌進入體內後經過約6 ~8週的繁殖,數量達1,000~10,000隻之後,其抗原即足以激發宿主產生細胞型免 疫反應,引發乾酪性壞死。經過宿主免疫控制過程後,初發病灶通常自然好轉,並 不立即發病,然而此時結核菌並未完全清除,仍有少數結核菌仍潛伏在體內伺機發 病。如果宿主細胞型免疫功能不全,結核菌即可能以初發病灶為根據地發病,一般 兒童型的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粟粒性肺結核多屬這類結核病。
疾病症狀
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即潛伏結核感染),但會有終身再活化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初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且症狀過程緩慢,時好時壞,甚至於侵犯之器官不限於肺部,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使診斷更加困難;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但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
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唯這些症狀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會出現,故只能作為診斷上的參考之用。所以要診斷結核病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放射線學之變化,最後再以實驗室檢驗加以證實,才算完整。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之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宜儘速就醫。
治療原則
結核病是個可治癒的疾病,同時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持續按規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
預防方法
(一)認識疾病之傳染方式及可能的症狀,以便能早期就醫、 早期診斷與治療。
(二)改善居住環境,避免過度擁擠,以減少疾病傳染機會。
(三)對於指標個案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接觸者檢查,以發現 未診斷的感染源及未發病的潛伏感染者,經醫師評估 後,進行預防性投藥及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是最佳的預 防方式。潛伏結核感染者由於尚未發病(感染不等於發 病),是不會傳染給旁人的。
(四)卡介苗的接種:接種卡介苗之目的係在人體尚未受到第一次自然感染前,先用疫苗造 成人工感染,使人體免疫系統認識結核菌抗原,以避免有害的結核菌在初次自然感染 時引發進行性初發性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