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防治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

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A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傳播方式: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發病前數天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病毒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時間可達8~12週之久。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疾病症狀:

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然發燒、嘔吐及咽峽(口腔後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約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病程約7-10天,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及紅斑疹,主要分布於口腔、手掌、腳掌、手指、腳趾及臀部周圍,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四大重症前兆病徵:

「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為重症前兆病徵,應立刻轉送醫院。肌躍型抽搐為全身肢體突發式顫抖而有點類似受到驚嚇的動作,於睡覺時發作特別頻繁,這種動作於正常兒童時偶而可見,但若發作數次頻繁,或白天清醒時或深睡時也會出現則為異常。

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病患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可自行調製500ppm漂白水消 毒(調製方法:清水10公升+家用漂白水100cc)。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成人也會感染腸病毒,故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下班返家須先換衣服、正確洗手後, 再接觸家中寶貝。

治療方法:

1.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若因嘴破導致食 不下嚥,可食用冰涼的軟質食物,以減緩不適。 2.如有出現腸病毒四大重症前兆應儘速帶至大醫院就醫。

影音專區

*如何調製腸病毒消毒水

*守護寶貝的健康—戰勝腸病毒請你跟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