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協助教學者經由資料蒐集瞭解班級經營與輔導實況。
2.以相關資料選擇說明自己班級經營與輔導的事實。
3.透過自我省思歷程,習得適當班級經營策略,以提升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
【B-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1.訂定:方式可由師生共同討論,或教師依據任教班級特性及需求,先行擬定草案並與學生討論…等。
2.班級規範與獎懲規定宜合理,且不違法。
1.善於運用:可由以下二方向說明:
一是能根據學生特性,賦予適合的任務,並使學生明白其職責。
二是學生自治組織之運用,除了能使班級教學或班級事務運作順暢外,也能使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與服務他人。
2.班級學生自治組織:包含班級幹部、各學科小老師、作業長、任課教師指訂之組長…等。
3.學生自治組織運用是否得宜與班級經營是否順暢有正相關。
維持班級秩序所包含的面向包括:
1.消極層面:重在班級秩序的維持,不干擾教學,例如學生循規蹈矩,罕見不當行為。
2.積極層面:是指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學生認真學習。
1.增強:如立即讚美、加分、貼貼紙…等。
2.良好表現:指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行為舉止合於班級常規,例如學生主動回答…等。
1.妥善處理:指處理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時,教師能及時有效處理,教學中斷時間越少越好。
2.不當行為:例如打瞌睡、偷吃東西、聊天、傳紙條、吵鬧、打架、走動、作弊、標籤化產生的負向行為…等。
3.偶發狀況:例如學生身體不適、臨時訪客…等。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專注於學習:例如專心聽講、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完成交代任務、主動回答或提問…等。
1.布置或安排:包括教學情境、座位安排、硬體設施…等。
2.有助於學生學習:教學情境的佈置須與單元教學聯結,座位安排與硬體設施需配合教學方法與學生特性。
展現熱忱:係指教學前認真備課、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展現活力,且對學生抱持正向期待。
公平對待:係指對於班上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且能公正客觀處理學生行為。
【B-3促進親師溝通與合作】
1.開學後一個月內,教師利用班親會、學校日,向家長溝通,包括:班級經營理念與作法、班級規範與獎懲規定、對於學生的學習期待、教學、評量的理念與作法,並了解家長的期望,說明希望家長合作的事項。
2.可提供網路平台或書面資料予家長。
3.科任教師出席或提供書面資料。
1.開學後一個月內,教師利用班親會、學校日,向家長溝通,包括:班級經營理念與作法、班級規範與獎懲規定、對於學生的學習期待、教學、評量的理念與作法,並了解家長的期望,說明希望家長合作的事項。
2.可提供網路平台或書面資料予家長。
3.科任教師出席或提供書面資料。
1.主動:強調教師能依據學生的需求,呈現尋求家長合作的主動作為與努力的歷程,而非僅取決於家長實際參與狀況。
2.尋求家長合作包含二層面:一是對於特殊學生的家長能積極聯繫,建立合作的管道;二是教師知道如何善用親師合作平台,獲得資源和服務,以促進學生學習。
【B-4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1.基本資料:包含學生個人背景資料、學習表現相關資料(如學習優勢與弱勢)。
2.科任/專任教師可就任教的班級特性、焦點學生,建立基本資料。
3.科任教師可自導師處取得學生的個別基本資料
1.輔導內容:包含生活輔導、生涯輔導、學習輔導…等。
2.輔導方式:包含個別輔導、團體輔導…等。
3.輔導資料:如晤談資料或個案輔導紀錄表…等。
4.輔導資料須重視學生隱私。
1.標籤化:對於班上特殊需求學生,如身心障礙學生的刻板印象與反應。
2.負向行為:如排斥、冷嘲熱諷、人際疏離…等。
3.預防措施:教師採用正向班級經營策略、覺察與因應可能問題行為、並與家長取得處理的共識…等。
4.本重點係落實特殊教育法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