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7/12/15 上午 04:06:38
課程名稱
生態探索與攝影
課程類別
□校定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課程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長億高中地傍頭汴坑溪與冬瓜山,經過近幾年的實地觀察記錄,發現具有豐富的生態,尤其每年的9月到隔年2月,溪裡常見冬候鳥停棲過冬,生態頗為豐富,但觀察過程中卻也發現,溪流受到中重度的汙染,因此,希望透過課程開設,一方面讓長億學子了解周邊生態,更希望,能逐步引發社區民眾的關懷,進而結合社區力量,讓此地的山水有機會回復,孕育出更美好的生物多樣性。
高一
授課對象
高一
授課教師
主講教師:佘哲榮/陳怡靜老師
合作講師(昆蟲生態):李沛軒
合作課程(資訊科技):鄭瑞娟老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課程時數
每班修課人數
每週 2 節,共 2 學分
18 ~ 24 人
學習目標
(預期成果)
期程
近程目標
中程目標
遠程目標
具體目標
1.透過分類學的基礎訓練,讓學生學會辨識所拍攝的生物分類與名稱。
2.透過攝影、實作、社群分享與互評,讓學生學習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所產生的變化,並找出自己美學與的風格。
3.透過分類學與攝影互評增廣彼此見聞並了解生態攝影的重點
4.學習水質、土壤檢測基本常識與方法,以利進行實地檢測。
5.透過電腦課程的教導,習得影像編輯的能力,據以製作後續展示之成果。
6.開展生態觀察能力。
1以學校暨生活周邊環境為對象,紀錄相關影像,進而讓學生了解校園以及周邊環境與生態。
2.透過親身栽培植株與實際影像觀察與紀錄,親近生物、了解生物行為與生存需求、進而了解生態教育的內涵,而能更深切體會與關懷周邊生態環境。
3.能深入觀察環境生態。
1.培育解說團、設立導覽標牌
2.實地進行水質檢測,協助監測
3.實地宣導引發社區關注
4.期許社區關懷並有機會改善環境
校本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人文 ■品格 ■精進 ■樂活 ■探究 ■創新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橫向
生物多樣性、人類與環境、分類學
生物、攝影、陶藝、電腦(社群與影像剪輯)
教學方法
或策略
環境分析
基礎能力
觀察紀錄
同儕成長
情意發展
社區展望
1.透過地圖與實地導覽探查,了解長億周邊環境與校園植栽
2.分組,讓各組分區觀察紀錄,製作專題,期末成果分享,藉以深入觀察,各區生態變化。
1.練習檢索表製作藉以認知生物分類特徵學習之必要同時了解檢索表的使用方式
2.因應校園生物類型,教導植物、昆蟲、鳥類以及菌物界的分類特徵
3.培訓學員透過生物特徵,搜尋網路資料與圖鑑的獨立便是物種的能力
4.學習水質、土壤檢測基本常識與方法
1.學習攝影器材的使用方式與技巧
2.教導生態攝影取景的重點
2.與資訊課程結合,剪輯影像
1.成立社群即時分享觀察紀錄
2.互評,了解作品優劣
3.設立主題,分組完成分享
1.透過自製花器,栽種植株,進行觀察、記錄,激發創意與好奇心。
2.透過實地攝影觀察,試著讓學員了解物種間的關聯。
3.介紹生態攝影優、劣案例,澄清生態攝影倫理。
4.透過一學期的學習能逐漸對周邊生態因了解而關懷
1.透過親職教育傳遞相關訊息與資料
2.成立解說團隊或設立社團,配合候鳥季節,利用假日於實地辦理解說或發送宣傳資料,讓社區民眾產生關注。
3.結合家長會力量,期待社區有心人士加入,必要時適時尋求相關保育團體協助專業知識。
4.期待使頭汴坑溪成為生態與人文並具的好所在。
學 習
評 量
個人表現 40% (學習態度、陶製花器、植物栽種、攝影作品、出缺勤、社群分享互評)
團隊合作 20% (檢索表製作、團隊活動、分區觀察記錄研究,主題攝影剪輯)
期末主題 40% (主題作品繳交與報告)
課程規劃內容
(本內容會隨著上下學期氣候變化、生態樣貌調整,以利課程進行,但主軸不變)
週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單元主題
課程介紹
花器製作(一)
攝影入門(一)
分類練習–檢索表製作
校園植物巡禮
植物染簡易製作
植物栽種實作
校園鳥類分類簡介與拍攝
校園巡禮--節肢動物(以昆蟲為主)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實地觀察
校園巡禮—菌類(+蕨類、蘚苔)
水質檢測簡介與實測(非生物因子
水質檢測簡介與實測(藻類)
土壤檢測簡介與實作
期末專題製作
期末專題製作
期末專題製作
成果展示
單元學習內容
1.介紹課程綱要與評量方式
2.長億校園與周邊環境介紹
3.資源網站介紹
4.成立社群作為成品分享互評之用
5.分組,分工。
1.教導陶製花器製作方法
2.實作
1.攝影器材介紹
2.生態攝影倫理探討
3.實地拍攝
1.將物品以二分法分類並繪製檢表
2.各組試玩,檢討分類依據
3.互評
1.介紹植物分類檢所採用特徵
2.校園植被導覽與拍攝分享
3.以校園植物為標的,練習製作檢索表
1.介紹植物的另外利用
2.植物染建議實作
3.宣導生物資源的潛在利用
1.利用完成燒至的自製花器栽種校園植物
2.成果攝影分享
1. 介紹鳥類分類依據
2. 校園內觀察與鳥類拍攝
1.節肢動物分類特徵簡介、校園節肢介紹
2.校園蕨節肢動物探索、攝影與分享
3.實地採集與標本製作
1.透過拍攝樺斑蝶幼蟲與食材馬利筋之間的生物關係學習近攝、動態
2.透過解剖顯微鏡觀察蟲卵
3.攝影紀錄分享
1.菌類分類特徵簡介、校園菌類介紹
2.校園菌類探索與攝影
3.菌類採集
4.顯微鏡下的攝影與分享
1.學習水質檢測的方法
2.利用校園水池實作
3.周六分組實地到頭汴坑溪檢測水質
1.學習水質中的生物指標—以藻類為主
2.利用校園水池、頭汴坑溪水實作
1.學習土壤組成對生物的影響
2.採取第二校區菜園土地進行實測
3.到合作家長提供農地進行實測
4.對頭汴坑溪河內土地進行檢測
1.自由攝影
2.分組頭汴坑溪生物探尋與攝影
3.期末專題製作
1.自由攝影
2.分組頭汴坑溪生物探尋與攝影
3.期末專題製作
1.自由攝影
2.分組頭汴坑溪生物探尋與攝影
3.期末專題製作
1.期末成果展示
2.互評
校外參訪
1. 規劃參訪臨近生態點
2. 規劃參訪利用生物資源進行實作的工坊,進行DIY,讓學員體會生物資源的生命延伸。
教學
設備需求
1.高倍變焦類單眼相機24架
2.數位目鏡、平板各24組
3.專業望遠鏡 10*25 24組
4.高階顯微鏡 12架
1.分類知識檢測
2.攝影成果檢測
3.生態攝影倫理檢測
4.課程滿意度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