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辮鴴最愛的元長鄉,有個小村落正以自己堅定而踏實的步伐邁向一條充滿生機的道路,那就是---元長鄉的合和村。故事的起頭來自一位退休黑手 ---目前擔任元長合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李長發先生。2010年李大哥回到故鄉元長沒多久,便啟動了合和無毒健康村的夢想引擎,以黑手師父按步就班的踏實精神,帶領在地年輕人一同修復久病沉疴的土地,希望有一日能恢復農村的活力光采。從一個人到數十人,從無毒到有機認證,一路走來有進也有退,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抱持著最初的理想,期盼故鄉的無毒農地能夠一片接續一片地拼湊增加。走進元長,走進合和,一起來認識這群可愛又可敬的農夫吧!
相關報導/ 雲林元長合和村 插旗推無毒農業
這個故事之所以開展來自一位退休黑手 ---目前擔任元長合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李長發先生。李大哥,2010年退休回到老家元長開始拿起鋤頭當農夫,開始溫室玉女番茄的種植。開始時仍以慣行農法從事耕作,在與農藥為伍的日子裡體悟到慣行農法對農民健康的高風險,而自己都不敢吃的東西怎麼可以賣給別人吃,於是本著農業是良心事業的想法,李大哥開始投入無毒農法耕種。除了自己轉種無毒,李大哥更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就是將合和村打造成無毒健康村。
在他的號召提攜下,許多在地歸鄉年輕人加入了無毒合和圓夢大隊。無毒有機耕作的辛苦無庸置疑,但是再怎麼辛苦也擊不垮當初加入有機耕作的決心,唯一會讓農夫失落的是揮汗的成果沒有人買單,因此通路是有機無毒農業能不能走下去的關鍵。在合和村多年推廣的經驗,讓李長發意識到建立通路的重要性,就在今年10月,元長果菜生產合作社成立了,希望藉由合作社的運作整合當地的有機無毒生產農業,透過契作協定及保證產品收購讓更多農民加入有機無毒生產。至此,合和村的有機路往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相關報導/ 愛護家鄉土地起而行-李長發大哥
李華藝--有機愛心南瓜園
雖然同樣為友善環境,李華藝選 擇的則是完全不同的農法--「自然農法」,也就是生產過程中完全不用肥料及藥物,可說幾近於野生放養的方式。從事這類粗曠農法在選擇作物種類非常重要,否則可能一下子就被昆蟲、野草給吞沒,李華藝從南瓜開始種植,接下來又在南瓜植株間隙種上茄子,但兩種作物的配置可不是隨性分配,而是順應作物生長的習性安排最佳的排列方式。為抑制生長旺盛的雜草,在農作物基部鋪上銀黑塑膠布,但並非整塊耕地覆滿,因此在他的田裡可見雜草、茄子、南瓜共生的景像。
問自然農法辛苦之處在哪裡,李華藝說他並不覺得辛苦,倒是充滿挑戰的樂趣,因為要不斷動腦筋讓田裡的作物得到最佳的生長環境,若要說辛苦,應該是採收時最辛苦,因為南瓜茄子可都是頗具份量的作物,不過應該也是甜蜜的負荷吧。而有機農人最憂慮的通路似乎並不困擾他,頗有生意人天份的他,除了自尋大宗買家,也舉辦一般民眾的農園採果體驗活動。此外,他和這裡的有機農夫會不定期將農產品捐贈給全國各地的育幼院等慈善團體,展現這群敬天護地農夫的悲憫胸懷。
相關連結 李華藝 FB
原本是消防隊員,50歲退休,剛卸下消防裝備便在因緣際會下參加雲林縣政府辦理的101年有機專班培訓。最初始仍以慣行農法耕作,試種一兩期後發現,慣行農法收益並不如預期,加上農藥可能賠上健康的疑慮,在有機專班結業後便轉而當個全職的有機農夫。今年種植油豆四分、黑金剛二分,還有桃園3號香米,2016年小辮鴴普查的伴手禮黑金剛花生就是由李先生提供。
牽手吳麗珍也是有機專班的同學,有親密愛人相互扶持,於是兩雙手一起努力打拼。田裡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只要兩人齊心總是有辦法解決,最讓夫妻兩人傷腦筋的還是農產品的通路,在耗費時間勞力的農事之外,還要勞心想辦法推銷產品,這也是多數友善耕作小農共同的困難。他們到各市集去擺攤、在社群網站成立農場社團,希望增加產品的銷售管道。除了販賣新鮮的農產品,也將農產品製作成各類加工品,提高農作物的附加價值及產品種類。擁有一雙巧手的李太太,除了能夠將花生變成好吃的花生糖,她手作的報春花更是精緻華麗,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