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潛水淺論

Freediving可翻譯成『徒手潛水』或者,比較符合精神地翻譯成『自由潛水』,個人比較偏好翻成自由潛水,因為,實際上為了潛水安全,自由潛水也需要一些裝備,並非真的『徒手』。

與其他水下活動比起來,最大的差異在於這項運動沒有任何水下的空氣補給裝置,自由潛水者憑藉著人們與生俱來的閉氣能力進行此運動。

 

一般人會立即產生一種疑問:用閉氣的?那能潛多久?潛多深?

休閒級的玩家,有維持一定潛水頻率者(非只在夏季下水者),在水下的輕度巡游可以超過兩分鐘,潛水深度從水面附近到三十米的大深度都有可能,這都是一般人經常性地潛水,不需要太特殊的訓練即可達到的程度。

少了BC與氣瓶還有相關的管線,在水下的移動會更流利,少了氣泡聲魚兒會輕易的靠近你,更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使用壓縮空氣,所以在閉氣能力內,水中深度的變化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減壓症、氣胸等水肺潛水所面對的危險,在自由潛水的世界裡大大的降低了,所以說 將Freedvie翻成 『自由潛水』 感覺上會更貼切些。

以上只是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介紹,想要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事前需功課做足,以免發生危險。過去台灣這方面的資訊很缺乏,所以想要接觸這一方面資訊的人,我建議直接到外國的大型討論區參考資料 ,也可以透過討論區和外國的自由潛水選手直接討論練習的心得。 現在國內已經有好幾個系統,都有正式的自由潛水課程,強烈地建議有興趣者,按部就班參與這些課程,不只可以獲得完整而安全的訓練,也可以因此而認識同好。

自由潛水者的外觀乍看之下,與水肺潛水的差別,似乎只是沒有使用氣瓶與浮力背心,其餘輕裝備看似一樣,實際上卻有截然的不同。蛙鞋通常採用長蛙鞋,而防寒衣是特殊彈性材質、兩件式、完全無拉鍊的結構,目的是為了彈性與保暖(建議水肺潛水怕冷者可以參考) ,呼吸管構造越簡單越好,目前國外的自由潛水人還是偏好傳統的J型呼吸管,沒有防浪頭、排水閥,目的是為了降低在水下巡航時的阻力,構造複雜而昂貴的乾式呼吸管,對於自由潛水人的換氣效率有負面影響,故不適合用在自由潛水。

ps:目前自由潛水的世界記錄,已經超過兩百公尺深了,到兩百公尺深再上來全憑一口氣!

短片中的女主角,是無限制自由潛水紀錄保持人Tanya Streeter。前半段展現了自由潛水較為精神的一個層面,而後半段則展示了自由潛水記錄挑戰的一些片段,透過這則影片可以對自由潛水有入門的認識。

此短片或許可以幫助你,稍加體會自由潛水與大海融合的情景,雖然,在你所能觸及的海域裡,也許見不到鯨魚,但是你依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那不是別人可以告訴你,或是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可以給你的心靈撼動,只要你持續的進行自由潛水,最終就會突破你的瓶頸,與大海彼此接納後,每一次的自由潛水你都可以找到那份寧靜的感動!

左邊這則影片是高品質畫面的影片,傳輸可能會需要一點時間,請耐心等候,並強烈建議你開啟喇叭欣賞!

此影片是編者近年來見過最棒的自由潛水短片,很推薦你直接到Youtube網站觀看並且選擇全螢幕模式,仔細的感受人與大海的和諧與感動!

相關討論文:自由潛水極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