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活動



「為兒童奉獻,他們的希望在於,被認知」

--《我是你:華德福教育學的兒童研討會》Anna Seyedl(2015)



「研討」(兒童研討/青少年研討/班級研討)是華德福教育的心臟。

對於華德福教師而言,「研討」更是重要的觀察以及內在鍛鍊。教育工作者藉由客觀觀察孩子的四體三元再進入個人主觀的判斷,進而提出教育實務上的建議,是各種研討的重要工作目標。 

讓我們身歷其境與孩子同在,互相學習,成為互為主體的參與者,共同解開孩子的謎。 


兒童/青少年個案研討

如果學校邀請你出席關於自家小孩的兒童研討,你會怎麼解讀呢?

「完蛋,要被告狀了!」

「發生什麼事?有這麼嚴重嗎?」

「到底有什麼好研討的,小孩不都是這樣嗎?」

你帶著滿肚子問號準備了孩子的相片、作品以及他的成長故事交給老師,當天到了班級教室,看到這些東西以一種虔敬的姿態擺列出來,若要比擬,有點像個慶生會。再看看教室中間圍成圓圈的椅子,數一數竟然有二十幾張,好驚人的陣仗啊!

但兒童研討既不是獎懲會議也不是慶生會,有一些元素從我們過往的經驗可解,有一些元素則遠遠逸出我們的日常理解。親愛的爸爸媽媽,如果你受邀參加孩子的兒童研會議,請先把擔憂放在一旁,不妨帶點好奇,把它當成一個邀請,帶你進入你所不知道的孩子的神秘世界。

如果時間充裕,標準的作法以三週的時間進行。 

第一週的會議的主題是「描述」。請導師和雙親出席,用不帶感受、不帶批評、不帶價值的方式,陳述和個案有關的客觀事實與重大事件,不做任何回應。 

第二週開會前,教師每天都要將孩子「放在額頭上」去想她/他、建立關係,覺察自己「有什麼感覺」。第二週就只說「這個孩子給我什麼感覺」、「我是怎麼看待他/她這個表現」,把每一個人的感覺放進對個案的認識。第三週前,教師每天都在想個案,已經和個案建立非常緊密的關係,每一個老師都要提出建議,「我覺得這個孩子要做什麼會更好」,什麼都可以,可能是每天多睡半小時或每天跑步,最後融合成對其雙親與導師具體的行動策略,因此需要費時三週。非常神奇的是,「當二十個老師同時觀察一個孩子,通常孩子就開始改變了。」是人與人之間神秘的連結。孩子自己會感受到。 


醫學研討

人智醫學是人智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肩負整個社群身心健康的守護員。在教育現場中,校醫協助教師更認識眼前的孩子,發揮教育療癒的作用。

醫學研討團隊由醫師、治療師、教師及家長組成,一起關心由學校所提出的個案,並提出對於孩子的認識與觀察,透過不同視角來理解孩子,形成對孩子更完整的圖像,並由校醫協助規劃後續的療育計畫。 


班級研討

遠自崇高的靈性世界

這個班級已經來到我們面前

讓我們解開他的謎

日復一日 時時刻刻」




班級研討讓導師與班上專科課程老師共聚一堂,共同瞭解、關照與護持全班的孩子,協助整體教師練習班級特質觀察、個別學生狀態分享、綜合判斷及處遇研討練習,成為承接班級的網,以團隊的力量支持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