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廟紀實
彭美里
彭美里
距古亭車站約750公尺,廟址位於晉江街34號的長慶廟,據傳創始於1758年,舊名為「古亭庄福德爺廟」,是一座260年以上歷史的土地公廟,見證早期漢人拓墾古亭地區的歷史,是地方共同信仰中心。
清治時期,於今日廈門街臨新店溪畔(今中正橋下)有渡船頭,泉州人自此渡船頭上岸,開墾古亭庄。現今廈門街、同安街在拓初期即為古亭庄村落南側交通要道,交會處有棵大榕樹,墾民在榕樹下以石頭代替土地公,立石為壇,虔誠膜拜,祈求墾植順利,五穀豐登,以為安身立命的寄託。
長慶廟創建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起,廟內保留一塊豎立於昭和11年(1936)的〈長慶廟改築費寄附者芳名碑〉,顯示今日正殿是昭和11年(1936)所建。 1982年起陸續增建拜亭、鐘鼓樓、牌坊等建築,形成今日的廟貌。
古亭長慶廟 攝影:彭美里
長慶廟正殿被指定為古蹟。鎮殿福德爺神像為老翁形像,左手捧元寶,右手持拐杖。正殿建築是單落單開間的格局,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式,外檐裝修木作與石作並用,以一對楹聯門柱區隔出中間為中門,左右側屏堵在腰板以下為磚砌檻牆,腰板以上裝設木雕檻窗,大致保持日治昭和11年(1936)大修時的建築樣貌。廟後方面向古榕樹的後牆即昭和11年(1936)的原始牆作,至今保持完整。
1982年在正殿前方增建三開間的拜亭,左次間供奉關聖帝君,右次間供奉天上聖母。另外在拜亭的左側設置太歲星君的神位,右側設置神將殿,擺放福德爺長慶廟出巡遶境的神將。
廟後方的古榕樹被臺北市列為受保護樹木,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將之取名為「長慶榕」。曾有2001年的一篇報導指出,這棵古榕樹是臺北市政府普查一千一百四十六棵大樹中,胸圍最大的一棵,有十公尺。
臺北市政府文獻會(今「臺北市文獻館」)於1983年在福德爺長慶廟外設立〈鼓亭莊舊址〉石碑,內容記載大意:
泉州人周阿戶在清康熙、順治年間開墾此處,人口遽增逐漸發展成聚落,但常受到原住民的威脅,所以在林口(今公館)設立望哨、鼓亭,每當在望哨發現有原住民欲攻擊,漢人就擂鼓示警,所以人們以「鼓亭」為聚落名。
長慶廟旁古亭庄舊址碑
攝影:彭美里
聚落是以福德爺長慶廟為中心,範圍約是今日南昌街、羅斯福路2段、金門街等處。日治時期為方便書寫而以古與鼓同音,將鼓亭改為古亭,改設置古亭町。此為『古亭』名稱的由來。」長慶廟委員陳天賜表示,長慶廟最古老的土地公和土地婆神尊上刻有「古亭村」字樣,在民國八十幾年時被偷。接著全省許多廟宇連續發生神像竊案,長慶廟廟方擔心最初被當作土地公膜拜的石頭公遭竊,便將石頭公收置在安全地方,不再供奉在正殿供信眾膜拜。
陳天賜委員表示,為了讓長慶廟有「靠山」,廟方特地在古榕樹下作一排假山作為長慶廟的靠山。
讓人痛心的是,有人覬覦廟地的龐大利益,暗中將廟產登記為私產。自1984年長慶廟的廟產爭紛不斷,至今無解。廟方和信徒擔心,財團取得廟產後,若要在這片土地上蓋大樓,會拆除長慶廟。如此一來,260年以上歷史的土地公廟在一夕之間瓦解消失,古亭地區的共同信仰將頓失依賴。
長慶廟旁有一個回收箱,下面有一個水門,是第三霧裡薛圳支線的控制水門。「第三霧裡薛圳支線」從「公舘」、「水源地」、經「古亭」至「和平西路」、「南昌街」口,灌溉周邊的稻田。但是這條支線,目前幾乎全被填平或加蓋,上面建築房屋或鋪設成為道路,若非陳天賜委員特別指出告訴我們,很難發現它存在,也很難想像,人車雜沓、人文薈萃的古亭地區,曾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
古亭站舊址蓋起十層大樓 攝影:彭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