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
1901年(明治34年)8月25日開始營運,初名「艋舺停車場」,當時車站位於現今中華路、桂林路口、愛國西路三叉路口(今站址東北約900公尺處)。
1918年(大正7年) 7月1日向西遷於台北市新富町五丁目營業,站房同年完工,
1920年(大正9年)實施町名改正,艋舺發音(Báng-kah),與佛典中日語發音的万華(Manka)相似,因此將「艋舺」更改為「万華」,取萬年繁華之意,站名亦隨之變更為「万華駅」。
1921年(大正10年) 4月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於萬華、新店間敷設之鐵道正式營運,「萬華站」成為此線的端點,肩負著轉運、銜接縱貫線鐵道的使命。
民國:
1986年8月站房被拆除重建後,新建的萬華車站有了後站站房,然而此線早於1965年停駛。
1999年7月21日現今之萬華車站站房落成啟用,新站改為無後站,位置也後退且右轉了45度。
1918年(大正7年)完工,為一座日本風格「唐破風」式建築出入口之「卷棚出檐」為其特色,急斜式的瓦造屋頂,搭配橢圓形窗戶,一樓為磚造,二樓為木造。當時要由站前至站後,端賴旁邊的天橋。
1986年站房拆除,是台鐵最後一座「唐破風」式建築(其他同樣風格之站房如宜蘭、彰化等更早即已拆除)。
清治時期臺北城三邑人的信仰與政治、軍事中心,戰後時期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今建築列為國定古蹟。
台灣第一座成衣銷售批發市場、成衣業之發源地,最興盛時曾達二千多家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