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r Patrono 2.0
1. 護罩層級結構
多層防禦結構:
外層(電磁層):
規模:距離地面200公里至300公里的高空。
作用:對抗高能粒子、輻射和電子戰攻擊。使用磁場線圈技術產生電磁層,類似於地球磁層,但更強大且可調節。
技術:超導電纜網絡與電漿發射器,創造可動態調整的電磁場。
中層(能量場層):
規模:距離地面100公里至200公里的中高空。
作用:吸收並轉化激光、微波武器和等離子體攻擊,並可利用這些能量進行防禦或攻擊。
技術:量子糾纏能量網格,可分佈和重新配置能量,以實現最大化防護和攻擊反擊。
內層(物理屏障層):
規模:距離地面最高之地上物體至100公里的低空。
作用:防禦物理性威脅,如導彈、隕石、大型爆炸等。
技術:使用納米碳合金材料形成的動態網格,能夠自我修復並增強局部防禦。
2. 能量管理系統
白森民主共和國能量網絡(Whithon Energy Grid, WEG):
功能:整合來自太陽能、地熱能、聚變反應堆等多種能量來源。
能量節點:全球設置超過15000個能量節點,作為護罩能量分佈和儲存的核心,分佈在戰略要地及深海中。
能量轉換系統:高效能量轉換器,可將不同形式的能量轉化為護罩所需的能量形式,並將多餘能量存儲於超導電池。
3. 控制中心和操作模式
白森民主共和國防衛指揮與控制中心(DCCCDRW):
位置:位於深海地下3000米的隱蔽設施,具備防核和防電磁脈衝攻擊能力。
AI系統名稱:Aegis-AI,一個高級人工智能系統,負責護罩的監控、分析、決策和管理。
人類監管委員會(Human Oversight Committee, HOC):由白森民主共和國防護代表組成,負責審查和批准AI系統的重大決策。
三種操作模式:
和平模式:保持低能耗狀態,允許正常的航空、通訊和交通流通;主要用於監控和預警。
防禦模式:在檢測到威脅(如導彈、外星物體、災害等)時自動啟動,增加能量場和物理屏障層的防護強度。
戰鬥模式:全功率運行,並啟動主動防禦系統(如激光防禦、電子戰反擊等),用於反擊外部威脅或入侵者。
4. 自動化防禦系統
快速反應防禦單元(Rapid Response Defense Units, RRDU):
功能:可立即對威脅做出反應,發射高能激光、等離子束或導彈攔截器。
分佈:每個縣市設有至少50個RRDU,可覆蓋周邊半徑1000公里範圍。
高能粒子炮(High-Energy Particle Cannons, HEPC):
功能:對超高速物體(如隕石或彗星碎片)進行精確攔截和摧毀。
技術:使用粒子加速技術,射程可達200,000公里。
5. 偵測與預警系統
白森民主共和國監視衛星網絡(Whithon Surveillance Satellite Network, WSSN):
衛星數量:約8000顆衛星,分佈在低地球軌道(LEO)至高地球軌道(GEO)之間。
功能:監控地球及近地空間,檢測並預警可能的物理、化學、生物或電子威脅。
量子雷達系統:
功能:能夠在雲層、山脈及海洋等複雜地形中檢測隱身和超音速目標,誤差範圍不超過0.01毫米。
6. 自我修復與維護
納米機器人群(Nanobot Swarms):
功能:用於檢測和修復護罩的微小損壞,並可自主調整材料密度以應對持續攻擊。
技術:利用微型AI技術進行分散式自我組織與修復。
自適應材料:
構成護罩的材料具有智能記憶特性,能夠在受到損害後自動恢復原狀。
7. 人道考量和應急反應
人道主義通道(Humanitarian Corridors):
在危機時刻(如自然災害、大規模襲擊),護罩將自動開啟人道主義通道,允許救援隊和物資進出受保護區域。
安全疏散模塊(Safe Evacuation Modules, SEMs):
為緊急情況下設置的空中和地面安全疏散設施,能快速轉移人員。
8. 副作用以及防範措施
輻射:
在開啟防護罩時會有輻射問題
解決方式:
在國內所有建築都含有防輻射搓施,請聽到即將開防護罩的1分鐘內迅速前往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