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O5O 年未來博物館 |
✹✸✶ 2O5O 年未來博物館 |
台灣社會好像對無家者的議題感到冷漠,但也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去理解他們,而是這個社會產生了太多的標籤去定義身旁的人們,根據報告顯示,社會對於無家者的看法與他們的想法並不相同。於是所建立了的物件,是能夠讓標籤實體化,即便那項標籤不一定是真實存在、或是被輕易看見,但當脫離了標籤後,我們實際留下的,或許就只能是標籤。
假如說未來我們都沒有家、都是平等的,我們自己身上好的與壞的標籤都能夠輕易被別人看見,那我們會對身旁的人有什麼想法? 舉例裡,表演者扮演了無家者的身分,或許在一開始他認知到了自己處在一場表演中,知道自己眼中所看的不一定為真實,而隨著時間推進,將他替換成無家者的穿著,觀眾會漸漸傳送給他標籤,但最後他脫去物件後,身旁的觀眾都沒有了、但原本的標籤仍是附加在他身上。
而在博物館內,誰都可以成為表演者、誰也可以成為觀眾,而扮演的身分也可以不同,在這種標籤能被輕鬆揭示的狀態下,我們是否能對其他人有更多的同理心,又或是社會所產生的框架會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