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

   「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訪談計畫」在執行前,團隊曾參閱過一些國內外手語名相關的研究報告,對手語名議題進行先期及初步的了解。手語名文化作為聾人文化研究的敲門磚,從早期零星的研究,到近年來因聾人文化意識的提升及弱勢族群平權運動的興起而受到重視,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手語名文化的探討。有些研究涵蓋一般性小範圍粗淺的和大範圍的手語名文化描述,有些則進行了跨國聾人社群及聾校學生間手語名的比較。近十多年來在台灣,也偶爾有學者針對台灣特定聾校住宿生進行手語名的調查,或嘗試釐清手語班聽人學生手語名的獲取途徑。從這個看似簡單的命名現象中,揭露聾人文化更豐富的內涵,是這些研究共同的目的,而這也正是「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訪談計畫」的初衷。

 

過去的研究多半針對手語名詞彙結構進行分析,針對聾人社群內部手語名文化觀點進行討論的研究較少。「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訪談計畫」與過去類似的研究最大的不同處,除了是以聾人直接進行訪談語料收集的工作之外,受訪者以30多歲至80多歲的雲林在地成年聾人為主,而非聾校在學學生,這一點也與過去的研究不同。此外,整個計畫的設計與執行都盡可能以聾人視角及權益為出發點,計畫的重點不單單在於手語名相關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也在於整體雲林在地聾人影像與文化的保存,還有區域性聾聽社群間的文化拓展教育的實踐。

 

我們在分析雲林地區40位聾人訪談的內容時,除了看到了一些類似先前研究報告中描述過的現象之外,還發現到了許多在這些研究中不曾被提及更細微的現象,例如台灣手語名結合性別標記(gender marker)或性別意義,其在細節上如性別標記結合的方式、性別標記的種類、性別標記或性別意義有無的判定等等的相關現象;而對於台灣手語名性別標記使用習慣溯源的議題,我們在查無明確源頭的情況下,則以提問的方式拋給聾人社群去做進一步的探索及討論。透過這項計畫我們發現,手語名文化雖然只是聾人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其知識內容所涵蓋的範圍之大,其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有太多的謎團是無法僅靠這近兩年的訪談結果,就能輕易揭開的。更何況在這次展覽中所呈現的,還只是針對雲林地區少部分聾人的訪談調查結果而已。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我的手語名-雲林縣地方聾人文化特展,在這裡所展示的不是一份學術報告,而是一種社會群相的初步描述。我們希望在將這些發現與展覽參觀者分享之後,能引起每個人對台灣手語名文化或聾人文化,更多的關注與討論;也期待相關人員,尤其是學術研究工作者的青睞,從而協助挖掘出這些基礎發現,在學術上其他的價值。

研究結果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