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相助──受過傷的唇因愛而微笑

我們對董相助的第一印象是他笑瞇瞇的表情。他頂著渾圓的平頭,福氣壯碩的身材,個人風格強烈,有他在場的時候氣氛好像特別輕鬆。董相助的爸爸、媽媽和兩個姊姊都是聽人,與聾人太太結婚後,也生下了兩位聽人女兒。


他說他不曾替聽人家人取過手語名字,在他們家庭中習慣以稱謂直接溝通。例如他會以「老大」、「老二」的手勢稱呼自己的兩個姊姊;或是因二姊比較矮,所以提到二姊時,會先打出「老二」再加上「矮」的手語詞彙。


董相助手語名示意圖

右手掌心朝內,五指微彎像要罩住上下嘴唇一般,朝嘴部點擊兩次。)

#生理特徵

提及兩個女兒時的手勢打法以「老大」、「老二」稱之,或直接打出女兒姓名的第三個字。但更多時候他會直接和她們進行對話,省略以手勢叫喚名字的步驟。兩個女兒則直接以手語詞彙「爸爸」、「媽媽」稱呼董相助和他太太。


對許多聾人而言,在家庭生活中似乎鮮少會有需要為其他家人取手語名字的動機。


董相助有“鼻樑男”、“鼻樑男+肚皮舞”和“嘴唇”三個手語名,他最喜歡的是“鼻樑男”。其他的手語名,他感到多半帶有嘲笑的意味,所以不太喜歡。不過手語名字的特色之一,便是它大多是基於持有者在某時某刻的個人特質,被其他人所「給予、命名」的,無論當事人是不是接受這個名字。


一個手語名字,不單單只與持有者個人相關,還與他所在的特定時間、空間、以及處於相同時空中的聾人社群都有關聯。若離開了當時的時空環境,很多手語名字也會因此改變或不復被提起。

 

問他關於手語名字的故事,是否還有其他特殊的想法?董相助多次表達都忘了、不記得了、或沒有特別的印象。

 

董相助家裡以前是賣碗粿的,但對於家裡怎麼開始賣碗粿的細節他倒是能娓娓道來:小時候他曾指著街上的碗粿跟媽媽說他想吃,媽媽回家後就開始研究怎麼做碗粿,做多了也挑著擔子、或騎著腳踏車上街開始賣起碗粿來,賣著賣著就賣出了口碑、也賣出了養活一家人的事業。 

::來看訪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