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怡──播種、澆灌,等待手語名發芽

我們坐在李欣怡家的客廳中,太陽的光線穿透她身後的窗簾,在那個酷熱的午後,我們看見了陽光、窗簾和汗水彷彿都隨著電扇的風起舞。李欣怡一頭捲捲的棕色短髮,身穿有著「聾人夢想起飛」字樣和圖案的T恤。三十多歲的她住在雲林元長,平常喜歡照顧花卉,假日就和先生出門看電影或到處走走看看。李欣怡個性活潑,訪談時嘴角總是上揚。

李欣怡手語名示意圖

(食指微彎、小指伸直,其餘三指指尖接觸,接著食指指尖點擊右眼角下方。)

 #生理特徵

李欣怡是家中老大,父母、弟妹都是聽人,自己是唯一的聾人。和家人都是用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溝通,偶爾穿插一些非常基本的手語辭彙,話題僅限於日常生活中有交集的事物,點到為止。

 

李欣怡很晚才學習手語。她回憶起自己最初是在台北的聽人小學就學,小五時轉入嘉義朴子國小,國中時進了嘉義水上特教學校。在國小與國中時,老師就只會一點點的手語,也沒人教她手語,她都是用肢體語言與人溝通,也很難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

 

在李欣怡眼中,那時的自己比較安靜,她形容是「呆呆的」、「乖乖的」、「老師教什麼就看什麼」。

 

高中時李欣怡進入國立臺南啟聰學校就讀,一個屬於聾人的地方,在此時,她看到了另一個更適性的世界,知道自己不再是少數人。在這裡,她先用筆談的方式向老師、同學請教,然後慢慢開始學習手語,並學會了手勢中文名,「李」、「欣」、「怡」三字,或是只用「李」、「怡」兩個字手勢,作為在聾人社群中代指她的身份象徵。

 

「沒有人幫我取手語名」,李欣怡取得手語名痣女是加入協會後的事了。

 

訪談最後,李欣怡談起了她喜愛的植物,給我們看一盆開了好多顏色的花,告訴我們這盆花叫紫裙朱槿。

 

看著這盆顏色自花心向外嬌豔的紫裙朱槿,我們心想,手語名文化的核心其實還是人,「玫瑰即便不叫玫瑰,也依然芬芳」。手語名是引導人們關注聾人的一道光,看不懂手語名沒有關係,但希望它能讓您看見這群人。

::來看訪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