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芸──找到自己合身的名字與步調 

現年四十多歲,住在雲林元長,已婚,先生是聾人,兩人的孩子是聽人。李曉芸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她有著一頭齊肩的烏黑頭髮,一雙深邃的大眼睛,以及黝黑的皮膚。李曉芸的眼睛炯炯有神的,那是一雙堅毅帶點英氣的眼睛。此外,她還有著爽朗的性格。 

李曉芸手語名示意圖

右手放在頭側,拇指和小指伸直,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併攏伸直,從頭部右側上方往下輕撫頭髮,然後併攏的三指收起。)

#生理特徵

比起聽人常用的口語或文字的「姓名」,以動作表達的手語名字對聾人來說更方便,也更直觀,易於操作、吸收與記憶,所以聾人之間多以手語名字互稱。這是聾人文化中自然又特別的現象之一。

 

一般的聾人認為,多數的聽人因為不會手語或鮮少與聾人社群接觸,沒有取手語名的必要。似乎因此,我們才較少見到有聾人會正式的為聽人取手語名的例子。不過李曉芸是個例外,或許是因為性格直爽的緣故,她常和聽人同事打成一片,互動良好,有機會時她也會主動為聽人同事取手語名。

透過幫聽人同事「命名」的舉動,她打破了一道隔在聾人與聽人之間的牆。李曉芸主動地表現了她對朋友的認識和看法,並不因無法藉由口說溝通而退縮。

李曉芸主動為身邊的人物取手語名,也意味著那人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陌生人」。

 

手語名字基於共同擁有的記憶而產生,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只有特定的人會這樣叫我、也只有特定的人會報以回應。當我們為人取手語名,就意味著關係已從你、我、他,成為專屬的「我們」。

 

在聾人文化中,手語名的取得主要是透過「他者認定及賦予」的過程,聾人為自己取手語名的例子其實並不多見。此外,我們也很少見到聾人為「別人給自己的手語名」表達反對的例子,在取名字的過程中,手語名持有者似乎更常見居於被動接受的地位。

 

但在李曉芸身上,我們則見到她對「手語名字」保持著一種主動的態度,若有不喜歡的名字(如“老奶奶走路”)便拒絕,若有喜歡的名字(如“黑女”)也能爽快接受,她不只是接受別人對她的想像,也能成為命名的人。

::來看訪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