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崙部落的人口組成,以阿美族與排灣族為主。自古以來,祖先們在山水相映的金崙生活,進而衍生出了許多山林、海洋的知識,而大武山生態館,便是將這些固有的記憶、知識蒐集,如同教師一般,傳授給下一代的我們。
自1954年,白冷會開始在金崙傳教,並於現在的金崙派出所,以一棟茅草屋作為臨時傳教所。1956年,白冷會在現今天主堂位置興建教堂,完工後在同年9月祝聖啟用,隸屬太麻里堂區,不僅為白冷會奠定重要基礎,也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的聚會場所。
金崙聖若瑟天主堂是以排灣文化特色所建構的教堂,內部所有陳設皆與文化藝術之脈絡結合,依排灣族意象為主,結合了信仰及傳統文化,如:耶穌、聖母、聖若瑟像皆穿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大門、彩繪窗、祭臺、蘸水杯等物品也都有排灣族圖騰,教堂內大十字架上的耶穌容貌及身材類似於排灣族男士,穿戴排灣族日常生活服飾,擁有排灣族特色的耶穌,讓前來朝拜的族人產生認同和歸屬感,也使得聖若瑟天主堂成為臺東縣具備多元族群色彩,而富有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築。
從台九線南下進入金崙時,路旁山坡上的觀景平台是近期新增的小景點,尋找不易,沒有任何指示,只能徒步爬上斜坡到平台上,上面能夠眺望金崙社區的全貌——海、大橋、鐵路、社區、河流、山,映入眼簾無疑是金崙難能可貴的景色。
為壢坵國小舊校區改建,除了關於小米的故事屋外,外頭也有著排灣族傳統文化的相關建築及陳設,這些呈現在眼前的具體實物,使得深奧的文化背景與意涵更加清晰,另外設有的食堂,能體驗多元的飲食習慣,感受不同文化間的味蕾刺激。
金崙村原是舊南迴的必經之路,在2017年10月15日金崙大橋正式通車後,使臺東至屏東縮短了30分鐘的路程,現在不論北上或南下的人們可以走這條在村外的高架大橋,提升通勤的效率,不必再繞入村落內,這促使金崙村落寞下來,當地的超商也因為遊客數銳減,導致店長到橋上舉牌招攬遊客進入金崙村休憩,引起了全臺各地不小的關注及討論度,但金崙大橋的開通,也不盡然對當地居民是壞處,「全臺灣最美的高架橋」的美名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朝聖那海天一線的景色。「重新再出發」村長陳志偉說,金崙擁有溫泉及原住民多元文化,不會被遺忘,道路截彎取直後,造成的危機也可能是成功的轉機。
金崙虹橋為一座鋼構拱橋型建築,坐落在金崙溪上方,紅色的外觀矗立在山林綠水間,顯得特別醒目。虹橋於1999年6月在太麻里前鄉長王樹木任內完成,在橋上可以東望太平洋,欣賞出海口的壯闊景觀與美麗溪谷,作為泡溫泉的必經之路,同時也象徵著金崙溫泉的符號。
魯拉克斯吊橋為壢坵部落重要的聯外道路,八八風災時原本的吊橋遭到摧毀,歷經八年重建後,才成為現今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