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篆|郭武嚳、郭家銘
校對|林晏瑜、蔡心瑜
# The Future of 「Kanalung」?
南迴公路作為來往東西部的重要幹道,沿途海天一線,多數時刻街道旁的住家總是稀稀落落,但是在適宜居住的地方,便會開始形成聚落,我們今天所要提及的主角「金崙」,也是坐落於南迴沿線上,由豐富族群聚攏的溫馨小鎮。
近年來,這個小小的部落,卻發生大大的變化,金崙大橋的開通,不只為來往南迴公路上的人們節省車程,更因為建築意象與自然景觀的結合,被譽為「臺灣最美的大橋」之一,擁有這樣的頭銜,也為金崙帶來一定知名度,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旅客駐足,而金崙原先具有名氣的溫泉產業和原民文化,伴隨近年南迴鐵路電氣化完工與新型車種加入營運,使得觀光產業的推動勢在必行,促使原本平靜的小部落,如星辰般熠熠生輝。
#失衡的天秤?將瀕臨潰堤的金崙大壩
金崙的旅客,大多會優先選擇自駕或是搭乘南迴鐵路的方式,其次才是乘坐遊覽車的旅遊團,而這些旅客又多為享受泡湯的一日客。當這些旅客同時湧入部落時,巔峰時期的行人、車流總是將部落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在無人控管的狀況下,更有可能會對於周圍環境及當地居民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團隊所訪問的地方居民當中,也多半反應車輛在部落違停、隨地丟棄垃圾、在街上喧嘩……等持續發生的狀況,即便多加宣導也難以獲得實質改善,這樣的現況也開始使地方居民們思考旅客量成長的利與弊。
#地方觀光のPVP|研究地方「新平衡」
如今,金崙若欲找回失衡的平衡點,就必須將重點回歸天秤的兩端,也就是「在地居民與店家」、「經濟開發」之間的關係與脈絡。
以「在地居民與店家」來討論,首先,居民是否有能力與機會組成具有功能性的組織,進而和其他單位共同討論旅客對於居民造成的影響,在地店家又是否能嘗試將觀光帶來的收益,從中提取部分做為地方維護基金,以應對觀光產業造成之外部成本,根本性的從內部至外部帶動眾人響應維護金崙;此外,公部門若得以伸張公權力,協助參與相關討論,共同改善、調整金崙的交通狀況,如:設立徒步區、車輛管制及設立停車空間,即可充分保障用路人安全,亦可妥當減少車輛違停狀況,實質改變金崙的交通,令「在地居民與店家」、「經濟開發」達到平衡。
#如何不淪為旅遊「候補或備胎」?
前文提及許多搭乘南迴鐵路來到金崙的旅客,大多是所謂的「一日溫泉客」,他們清早便會聚集在金崙火車站的前方廣場,接著被一輛輛溫泉業者的車載至山上的溫泉區,觀察地圖後,就能發現許多民宿與金崙社區本體其實是具有一段距離的,也就是說,溫泉客與金崙社區內的經濟活動,實質上的接觸性、互動性與關聯性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微弱,另外,如果地方也未經思慮、具有共識,貿然地推行「速食型」文化導覽,使旅客們僅抱持走馬看花的心態,無法有機會深入認識與體會真實的金崙,對於地方產生深刻的感受,甚至是與地方居民建立回憶連結,往後,人們若只是抱持著「這個地方我來過了」的想法,便難以吸引旅客願意再訪,創造出屬於金崙的回頭客。
#熟客經營大補帖:令人嚮往的溫泉鄉
為了達成留下旅客的目的,我們應該思考金崙除了溫泉觀光外還有什麼特色是會讓人回味的,在這座由五個部落組成的金崙村,原民文化即使不是唯一,也會是最好的特點之一,因此,透過部落故事創造人們認識地方的連結,體驗部落傳統技藝及作物的栽種方式,不僅能使旅客學習地方常民文化,更是能在與部落族人交流討論的過程當中,加深認知與尊重部落的傳統文化信仰,藉由這些方法讓旅客和金崙建立情感聯繫、持續保有探索這片土地的熱忱。我們也能運用故事牌的設立,使旅客以更為沉浸、觸手可及的方式認識金崙,例如金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春銘先生所提到,在日治時期由部落青年會組成自衛隊並設立看守所,當日軍飛機從屏東飛過金崙,自衛隊便可站在看所守上觀察敵機的蹤影,當看見飛機時就會升起風箏,飄揚在天上的風箏便能使居民得知敵機來襲,必須趕快躲進防空洞裡,這樣不為人知的地方記憶,傳承的也不將只是通俗的故事,更是象徵地方族群及其生命歷程。
#擺脫俗濫的經營圈套|追求生活常在
金崙需要的是永續觀光,是必須打造出一個對旅客、當地居民、店家都友善的環境,擴散客群並讓旅客想再訪,期盼部落和當地居民雙贏的永續觀光模式,它是一個需要涵蓋人文、生態、教育及故事等面向,才能達成的夢想。團隊也經過訪談對象所提供的想法及意見,深刻體會與認知金崙未來所需要的是「一個一萬人會來一百次的金崙,而不是一百萬人來一次的金崙」、思考如何創造「質」的累積,而非盲目追求「量」的提升,在面對近年金崙旅遊量能提升的狀況下,金崙也必須凝聚共識才得以把握當下所獲的觀光紅利,進而建構穩定且永續的發展模式,追求共存共榮,而並非比照外地通俗的經營形式,造成金崙抹滅原先特有的多元族群文化特色及地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