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偉:
「在年少時期抉擇出走打拼,卻發現故鄉便是絕佳根基,投入地方、改變地方、創造地方,作為期許翻轉金崙發展的先驅者,力求走得慢、等的多,要寬容、要理解,凝聚地方共識,才是確切落實永續的真理。 」
#返鄉青年!破除「勞工輸出」的困局
陳志偉村長,自小便成長於山巒環繞、緊鄰太平洋岸邊的虷仔崙部落,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青年,飽含著對於故鄉的熱愛、對於鄰里的情感、對於未來的願景,帶著活絡地方發展、提振地方士氣的心,並在妻子的提點及推波助瀾下,決心投身於地方公共事務,自2019年起擔任金崙村村長之職務。村長是位在隔代教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年幼時期,雙親長年在外地打拼,成就他相對獨立、堅強的心境,也因為是由爺爺拉拔大的孩子,因此十分地關心部落內的高齡長者與醫療問題,不過,村長也並非一直都待在金崙發展,自早年開始,金崙便盛行青壯年外流的現象,由於缺乏在地發展概念以及臺灣社會因工業發展出現缺工潮,在外籍移工尚未引入的狀況下,部落人口便是主要勞動力,對此,部落長輩也十分鼓勵晚輩向外流動,認為部落已如同「死窟」缺少有力的經濟來源、發展,因此在早期甚至出現過工廠直接派發遊覽車,載送部落居民去外地工作的情景。村長也順應著當時的這股風氣,自國中畢業後便決然投入外縣市職場環境,卻因為金崙的草根性強、難以忘懷對於家鄉的情操,一直都無法適應外地的環境,直至近年才下定決心聽從內心真實想法重返家園。
#跨越階級框架,「破繭而出」的青年
在回到部落生活後,最早面臨到的問題就是長者與青年間的距離其實遠比想像中來的遙遠。金崙當地以排灣族為主,族群內部重視階級、年齡關係,而過去地方各部落間的青年會也曾中斷近六、七十年,期間內青年也並非未表達意見,卻仍受限於體制下的規範,即便將意見傳達給部落內長者,大多卻因「輩分不夠、力度不足」而無法受到重視及執行。在從事青年事務的過程中,村長不遺餘力的在整合地方意見、聆聽各階層間的意見,也因曾有建立地方藝文交流的飲食、休閒場域的夢想,而經營著「講蜜蜜小餐館」;另外也組建「虷仔崙溪流文化生態產業發展協會」,致力於部落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在2009年也開始致力於重振「金崙青年會」,並作為會長積極協調、統籌各方勢力,逐漸凝聚、鼓舞地方部落青年自主意識。近年內部落長輩也在看到部落青年創新的想像力、真實的行動力以及對於地方的影響力過後,打破以往青年相較不成熟或是過於年少的既定思維,開始嘗試包容、接納青年意見的多元性,與青年建立起良善溝通的橋樑,而村長也是在此歷程中,逐步向地方證明自身的能力,努力不懈地為地方奉獻,同時也是對於部落未來的子女負責,打造出舒適宜居的成長環境。
#金崙大橋是「補藥」還是「泄藥」?
金崙於產業發展上皆以溫泉觀光聞名,招攬了許多來自南臺灣的旅客,其中又以銀髮族群進行一日遊旅程為主,作為南迴必經路途的休憩小鎮,備受南來北往的旅客青睞,卻也曾經面臨影響地方觀光發展的重大議題——居民可能對於金崙大橋的興建保持存疑態度,因為這將打破過往金崙作為「南迴必經小鎮的發展規劃」,不過也有多數聲量認為大橋的興建,將有助於分散往年舊台九線來往於金崙的車流量,改善當地的交通問題,也得以保障在地用路長者及學童的安全。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大橋開通後非但沒有減少地方往來的平均旅客量,更多旅客抱持著交通路線的選擇增加,因此提升往來的意願,而大橋也於年節假期的巔峰時段能達到分散車流的重要作用,改善以往舊台九線逢假必塞,需要由當地員警擺設三角錐、指揮交通的景象。號稱「全臺最美高架橋」的金崙大橋完工後,配合南迴改路廊的通車、舊台九線與南迴鐵路的支援,再加上南迴線電氣化及新多良一號隧道的熱度,使當地的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具備無限的潛力及前景,不過,村長也提及近年內金崙雖然發展繁榮,卻也出現了相對致命的隱憂,使背後的危機與地方議題逐漸浮現而出。
羅春明:
「生之金崙,取之金崙──究竟要如何去「回饋」部落,成為了羅春明理事長最大的目標,曾西漂、北漂,又再度東漂回到家鄉的他,把金崙近三十年的建設看在眼裡,卻也痛在心裡。痛定思痛的他決定一肩扛起翻轉金崙的任務…」
#克勤克儉_從開拓南迴到文職辦公室
從小就在金崙成長、學習的他,高中時期就讀農工機械科專業,畢業後,便迅速地與當時仍是女友的太太,一同前往西部尋找「黑手」的工作,奮鬥打拼,四年志願役退伍後,又馬不停蹄的參與南迴鐵路的興建工程,協助開發金崙至太麻里間香蘭段的隧道,約兩年後,孩子出生,重視家庭與教育的羅春明理事長,便準備起國家考試,日與夜半工半讀,為的就是能給予家庭一個穩定的未來,而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成功地考取監所管理員的職務,也在之後順利的轉調回臺東的戶政,往後便與家人定居於金崙,與部落的親人相聚。
#Moved服務|老有所成の破舊大法
在人生的前三十年當中,能持續鼓舞羅春明理事長的莫過於部落的鄉親、從國中便結識,與他共同至外地打拼的妻子,以及他與妻子間愛的結晶,這是能夠支持他努力下去的原動力。他也很感謝這些年來,部落不斷給予他的幫助,會回去部落是為了一解思鄉之情,並希望讓孩子妥善的回歸部落、與地方接軌。現年58歲的羅春明理事長在公務員身分退休後,仍不懈的參與、擔任金崙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為打破以往陳舊、墨守陳規的地方風氣,進而參選太麻里鄉鄉民代表的工作,並且爭取金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職,兩者皆從眾多挑戰者當中脫穎而出。他認為無論是擔任理事長,亦或是民意代表,唯有用心去做,追求「感動」服務,讓大家有目共睹、有感而發,就是他寧願自掏腰包去補貼鄉內建設,用好的品質而非數量取勝的主要原因。
#當官僚不再「關鐐」|實踐社區福址
羅春明理事長也分享,目前金崙社區發展協會依據規定,會內有25位會員,其中有8位理事及1位理事長,主要負責的職務則包括承接中央、地方的計畫,協助觀光發展、文化推廣…等,不過仍有些計畫、資源還是會與金崙村辦公室及不同單位共同協力合作完成。而選擇去執行哪些計畫、交由哪位會員擔任主責,也都會透過會議方式討論決議,像是前陣子關於社區綠美化的計畫,便交由擅長環境維護、造景規劃的「得米時刻」老闆娘來處理。羅春明理事長本身也因為過去作為公務員的身分,較擅長撰寫計畫,能夠協助大家處理計畫細部的內容,也會運用這項專業能力,以鄉民代表的身分去為地方的民眾處理行政問題,為大家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在不違背法規的前提下進行解套,為民眾、社區、部落謀求福祉,跳脫普遍大眾對於公務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刻板印象。
#《創新×創意》=∞|Infinitasˍ共識
在面對當前金崙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羅春明理事長對於金崙的推展也有一些想法或規劃。(一)街道綠美化:改善金崙街道與景觀,例如:屋頂改使用馬賽克拼貼,引進企業團體認養。(二)金崙故事牌:每一點設立的故事牌,講出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讓來金崙的旅客能夠知道部落有什麼特色,知道這片土地過去的景象。(三)青年總動員:與當地青年共同規劃,結合創意與部落傳統,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使部落進步,也更有能見度。(四)金崙大橋美化:在橋墩上架設感應燈,隨著火車進出照亮金崙。(五)設置徒步區及車輛管制:將台九線街道規劃成老街,設置人行道,讓遊客留在這裡欣賞、懷舊,下午五點後禁止車輛進入,成為徒步區。除此之外,他也提及目前金崙的餐飲業發展似乎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如能藉由站前市集拓展、鼓勵餐飲業經營,將能夠給予觀光產業更大的吸引力,也能更好的去服務旅客。
#TO PASS ON|Kanalung 傳統與傳承
對於金崙未來樣貌的想像,羅春明理事長也抱持著樂見其成的心境,希望藉由推動「文化傳承」、改善「基礎建設」、激發「創新思維」等面向去規劃、影響地方,他認為在現有情況下,其實金崙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是值得去深入學習、瞭解的故事,無論是關於日治時期在金崙所建立的歷史遺址及其意涵,又或是關於部落族群文化的傳說故事及發展演變,都是具有魅力以及不可取代的特色,也是他會想要努力去推動商家結合傳統工法、設立社區故事牌及部落青年會所,藉以營造文藝氛圍的主要原因。在民國80年代的省政府時期,羅春明理事長的父親曾作為倒數第二屆的青年會會長,他也在父親的指引下,在賓茂國中舉辦過一場大型的豐年祭,甚至時任的宋楚瑜省長也前來參與觀摩,留有了相當深刻與美好的回憶,而這樣的心路歷程也在他的心中奠定了傳統文化的珍貴性。這也致使他相當的重視部落文化保存與復育的工作,希望能將過往失傳的傳統儀式及技藝重新呈現,也因為當時是藉由部落中僅存的十幾位耆老經驗傳授,才得以舉辦那樣規模盛大的豐年祭,致使羅春明理事長至今仍非常努力地把握時間,將關於老一輩的經驗與故事,繼續傳承給下一代的族人。
羅春明理事長期許未來金崙能夠有不同的變化,產生更加新穎的想法、元素,但要如何去取得部落共識以及化解不同的見解及糾紛,使部落族人能夠更加團結且邁進,也成為往後需要持續去努力與克服的目標。
「黑手怎麼會跟咖啡有關係?」看見店名,心中產生了一絲疑問,環顧四周,隔壁佇立著一間機車行,帶著一知半解的心情,進入店內……」
#引擎發動∞遠離喧囂的「水泥囹圄」
老闆是返鄉青年,家裡是在金崙經營機車修繕及租車行的「吉發機車出租」,過去在外地讀書深造,畢業後也選擇在外工作打拚,持續六、七年之久,之所以會決定回到家鄉,其實也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老闆不時地聽見家中父親提及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亮紅燈,在反覆之下動了孝子之心的他,決定回到金崙協助父親的事業,不過逗趣的是,回去過後卻不見父親所稱的各種問題,頭好壯壯、相當的健朗,相較繁華嘈雜的都會區,更喜愛家鄉慢活、舒適的他,在父親的租車行繼續擔任黑手工作了兩年,默默地陪伴父親及家庭。
#Blueprint|逐步起草的黑手藍圖
黑手咖啡最早其實也並非是個多麼宏大的夢想或願景,僅僅只是來自父親的一句話:「如果做黑手不習慣的話,要不要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對於學習黑手工作仍然不甚習慣的他,當下雖然也曾想過是否要去嘗試別種工作看看,不過卻因為父親的這一番話,而點燃了老闆心中過去盤算在家鄉開店的念想,而萌生了「不如就來開間咖啡店吧!」的規劃,地點就選擇在自家租車行的隔壁,能方便與家中相互照應。在面對近兩年內瞬息萬變的疫情發展之下,咖啡店的藍圖逐漸成形,成功於2021年中旬正式開幕,成為金崙屬一屬二知名的咖啡店。
#Hey Soul!—那股對於靈魂的吶喊!
Hey Soul!、黑手,這樣的命名由來是來自於某次老闆洗浴的過程,不經意間被激發的靈感,是對於父親、對於家庭事業的一種紀念。英語的Hey Soul也寓意為「喚醒靈魂」,如同咖啡的功效使人提神、振奮,也像是車子如果故障損壞、失去靈魂,就需要透過「黑手」的妙手回春,讓車子找回靈魂。老闆以顧客的感受為尊,去與來到這裡的旅客深入的互動、交流,透過交朋友的方式瞭解顧客偏好的咖啡品項、口味需求,用心的經營著店面,使得旅客能更沉浸於咖啡廳放鬆的氛圍中,為他們的旅程充電,繼續前往下一站。
#臺東心氣象|1+2+3=六產新浪潮
老闆也分享經營咖啡店的些許心得及軼聞趣事,除了疫情三級警戒的時期外,其實臺灣的民眾對於疫情不再處於時刻緊張的狀態,許多人對於出遊蓄勢待發的現象,顯現臺灣已非長期壟罩於疫情的陰霾。臺東的遊客也逗趣的很遵循當週的天氣預報,若是預報失準,即便天晴也不會有遊客走訪、即便天雨也仍然會有遊客來訪,不過有時也可能會在非節慶、假日的時段,突然造訪超出店面容客率20位的旅遊團,擠爆店內的狀況也不計其數。店內與地方連結最深的除了老闆本人以外,便是目前與臺東縣政府和完美文創合作的咖啡品牌聯手,作為推廣者的身分宣揚臺東各個莊園生產的豆子(生、熟皆有),這樣的合作不僅使得供貨、營業更加穩定,也讓品牌的能見度提高,而老闆本身也有固定合作的咖啡小農,會在店內陳列地方栽植的咖啡豆,儼然也成為黑手咖啡店的一大招牌。
#金崙觀光「心」契機Crisatunity
近年金崙的觀光模式逐漸出現了變化,疫情能說是危機也是轉機。以在地商家的視角而言,自老闆返鄉協助家中租車事業以來,再到創辦、經營黑手咖啡店至今,最有感的便是遊客及老顧客的數量提升了許多!而交通網絡的便捷、生活機能的發達、連以往不會多加停留的自強號,如今也會駐足於此,使得相較過去,業績成長量增加了二至三倍,地方整體的餐飲業生意更是蓬勃發展,一輛輛滿載的遊覽車來到了金崙,絡繹不絕的人潮來訪過後,大眾也逐漸看見金崙的美好。老闆也推估這是於疫情鬆綁期間國旅爆炸式成長,在政策輔導、宣傳下的成果之一,但同時也值得反思的是未來金崙應該如何去維持這樣的熱度,充分規劃地方觀光的整體發展,商家必須瞭解旅客的喜好、鞏固服務的品質,才是永續經營的重要法門。
「來往南迴公路、鐵路的朋友們,不如走訪金崙的黑手咖啡,稍作歇息,找回自己曾經失去或未曾發現的靈魂吧!」
陳文龍:
「金崙以溫泉馳名許久,但在前往金崙溫泉的漫漫路途當中,對於選擇登山或者步行的背包客而言,過去卻鮮少有能夠駐足休憩的中繼站,而位於山腰至高點上的溫泉教會,便成為了這些過路客不時登門拜訪的第一站……」
#山現「歐堡」 #往年風華再添花
早些年,在處於較為深入的溫泉區,是沒有什麼民宿與溫泉業者進駐的,雖然溫泉產業並未如同鄰近的知本聞名、規模浩大,但這裡的野溪溫泉也是自日治時期以來在外小有名氣的頭號招牌,因為並未過早的進行大規模開發、進駐大型企業,而保有了相當大程度的原生環境與自然景致,整體發展步調緩慢而幽靜,也是到了近年才陸續有溫泉會館經營以及擁有較為完善的觀光產業規畫。坐落於景觀山坡上的溫泉教會是約從二十多年前,自小瓦屋改建成目前較為現代的水泥建築外觀後,使得旅客們會更高頻率的特別前來造訪、打卡,而牧師遇見此情況後,一方面為了滿足旅客的飲食需求,迎合地方觀光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更是追求部落未來永續經營的可能性,使之成為了日後溫心咖啡店的開業契機。
#眾望所歸│☆於荒蕪尋「心」機
陳文龍牧師雖然出生於溫泉部落,但過去長時間卻都是在市區的教會進行服務,鮮少有機會能夠回到部落幫忙,因緣際會下,陳文龍牧師接獲了來自溫泉教會前任牧師的聯繫,瞭解近年來面臨青壯年流失、人口老化的狀況下,部落內只荒涼地留下孤苦伶仃的老人與小孩們,缺少足夠的資源與充份的陪伴,前任牧師與許多部落的族人希望他能夠回到家鄉服務,而在外打拼良久的陳文龍牧師,也決定聽從建議與妻子返鄉工作,協助投入部落內高齡照護與孩童教育的教會活動事務當中。而後便陸續地成立部落課後照顧班、溫心咖啡、溫泉部落托育協力站……為部落建立一定程度的支持系統,從部落母親的就業機會、孩童的陪伴教育、長者的關懷照護、青年的技職培力、觀光的產業發展,構築了相當成熟的網絡狀規畫,也打出了「溫心咖啡店」在地方與外界的響亮知名度。
#開店指難※如臨大敵的「溫心餓夢」
從教會發跡到成立溫心咖啡店的過程中,其實也並非如他們起初想像中的順遂,其中經歷了許多的困難,當時部落人力資源的缺乏一直是很大的問題,大部分留在部落的是老人和小孩,但在十幾年前開設的課輔班孩子們後來長大了,有國中、高中和大專生,孩子們可以在週末或是於寒暑假放假時在溫心咖啡店幫忙打工,並且部分部落青年也願意回鄉工作,協助經營咖啡店、陪伴長者和小朋友,另外部落有幾位嫁來這裡的媳婦,較為年輕的部落媽媽願意協助照顧長者和小朋友,或是幫忙廚房煮餐食的工作,這才慢慢地舒緩了教會的人手壓力,否則同時要籌措經費、學習製作餐點及咖啡、採購食材原料、行銷與販售商品,甚至需要再加上教會原先部落關懷的工作,都使教會承擔很大的壓力。但現在回頭來看,他們不單使部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店,也使得年輕人外流的狀況有所減緩,讓部落的媽媽、長者和孩子們的生活可以更加穩定,有利於創造部落未來的新希望與其他的可能性。
#秉持信賴,也創造「幸福&青睞」
教會主要的工作包含:陪伴孩子、文化體驗、老人關懷(送餐)……等,在成立文健站後,教會送餐的服務就減少了許多,但因為疫情使文健站關閉、溫心咖啡店暫停營業,教會開始盡可能地支援部落的需求,也使得送餐的服務再度回歸。近年來,教會成員增加不少,已經是個有組織性的大團隊,能各自負責溫心咖啡店、部落文健站、托育協力站(學齡前)、部落課後照顧,基本上教會一整天都有人在,經營溫心、文健站開站、課輔班陪伴,雖業務由不同人負責,但人力也可以互相支持、調節,譬如咖啡店只營業到下午四點的原因,便是希望能讓部落媽媽及早回家照顧家庭,也讓其餘人力去銜接下午五點即將開始的課輔班,這樣的運作機制使教會能夠更好地去配合部落需求,逐漸的部落族人也能夠更放心的信賴教會,使之成為部落的生活中心和重心。
其實在原住民部落中,信仰可能會區分為: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浸信會、長老會、天主教……等,但只要是在處理部落照顧的時候,大家皆能齊心協力且不分教派的一起努力。在過程中,部落也會開始信賴、習慣教會的參與,而教友間也會相互配合去謀求共好的未來,但陳文龍牧師也明白,仍然可能會出現「你們憑什麼?」這類的言語,而他們還是會希望繼續做這樣的服務,期許大家能看見教會夥伴是真心地為部落付出,也相信著如果能夠繼續攜手奮鬥,只要教會在部落做的夠久、照顧得更加全面,努力也能夠被其他人看見,這股熱情是絲毫不會被他人的流言蜚語隨意澆熄的。
「在與人互動來往的過程中,牧師埋下一個潛藏的種子,發現他們能做的或許不將只是教會而已,更有可能是具有無限潛力的未來!如此懷抱著對於部落與教會未來的美好盼望,也使溫泉教會的部落工作更加在地化及永續的成長……」
董又瑋:
「憶起初來乍到時,校內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學校受到八八風災的重創,一片狼籍,校內原先矗立的三棵大榕樹也僅剩一棵堅持著。當時因為校內工友不在,便主動協助恢復校園,卻被誤以為是工友……」
#造福桑梓#地地道道的「東臺囡仔」
董又瑋輔導主任出身自台坂村啦里巴部落,過去畢業於臺東高中、臺灣師範大學及國立臺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目前也擁有台坂村青年會會長的職務身份,在教育經驗上則先後於臺東體中、長濱國中及現在的賓茂國中任職,扎扎實實的從青年走到壯年階段,從鄉村走到城市,又再回到鄉村,卻始終離不開對於臺東的依戀。取之於家鄉,也將回饋於家鄉的他,除了存有對於教育的熱愛之外,也充分具有對於公共事務參與、關注部落發展的赤子之心,近年來積極投入在賓茂國中的教育資源當中,也對於賓茂國中的學童以及金崙的地方發展,具備深刻的體悟。
#Diversity多樣性|海涵的「金」之聚落
董又瑋輔導主任分享,若針對賓茂國中在社區的文化及學校發展獨特性,可分析列點如下:偏遠鄉鎮、部落勞動階層居多、屬於新興聚落。這邊的居民大多從歷坵、賓茂、富山、上多良等地方形成的聚落,也因為這樣的背景,使金崙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族群文化的村莊。而學習發展則與其他學校有所不同,像是在辦學成效上沒有很多顯著的成績或表現,坦白而言也就是「榜單不好看」,這樣的情形,使得有能力的家長不願將小孩留下,選擇將小孩送去更好的校園環境。作為台坂青年,他深切地明白學校必須與社區共同協力,當校內老師無法解決學生的許多狀況時,便需要尋求社區的協助,也致使他必須四處去認識社區的居民,而後才會瞭解到金崙社區以及賓茂國中,聚落發展、辦學績效不佳的背後原因及脈絡。
#越挫越勇,撕下既定的「教師」標籤
董又瑋輔導主任也分享,即便在大學期間有師培教育的課程,但在真正上場擔任一位老師之後,才能夠真實體會到除了需要在課務面教導學生以外,校內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行政工作」需要耗費龐大的心神去處理,而這些所謂的「行政」工作在師培教育中卻鮮少提及,應該如何妥當地在課餘時間處理行政庶務,又或是如何去結合自身的專業,給予學生更為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因此在過去剛成為體育老師的他,對於自己的定位就真的只是一位「教體育的老師」,而後才體會到,一個學校要有好的發展不是只有老師專業的教學,還要運用各種資源去推動校務,才致使他開始學習撰寫計畫,推動許多體育活動……。
#文化 #需透過「正視&正式」的方式
董又瑋輔導主任提及排灣族文化具有很強烈的地緣屬性,大家關心的是你來自哪條溪、什麼流域,而不是什麼村的人,不同族群間相對疏離,致使外地的老師生疏與部落互動,且部落家長也抗拒來到學校與校方及老師溝通,此外,每逢學生與老師間引起言語或肢體上的衝突,也可能有外部壓力介入。在第一任校長離開之後,來了一位全臺東最年輕的校長,洪文政校長,他是來自於桃園的客家人,自從年輕時被分發到鹿野國中後,就被黏在臺東了,行事非常有幹勁,腦袋也非常好,是主任對於洪文政校長的印象,主要都是推動校園與社區動能間連結,也很重視學業提升、常規,並期望能藉由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例如:利用探索教育,將透過實作與學生的生命歷程產生交織,慢慢地轉化成自己的目標或興趣,進而轉變成為自己的志向。但相對的,主任認為這種教育的成果也是相當抽象與難以量化表述的,它無法像成績一樣貼紅榜去向眾人展示,而是會在好幾年後回過頭來發現,當初這段生命歷程交織的重要性。
#化解無助於溝通的衝突--觀察與傾聽
上述提及,家長能將孩子送去不同的學區,事實上台坂與土坂兩地的學區是能夠自由選擇南迴線上的兩間國中,分別是大武、賓茂,就金崙而言,多數人都會選擇去大武國中。過去學校差點遭裁併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家長對學校的不信任,招生率自然的下滑,如今,董又瑋輔導主任與校方嘗試用行銷學的方式,將學生所擅長的體育、合唱團、創意發明取得的優秀成績,以在校門口貼上紅榜、放鞭炮等形式,來獲取部落家長信任與肯定。
過去的學生在畢業後,時常都會投入全臺各地需要人力的短期臨時工,也因為處於人生地不熟的環境,形成需要同儕相互扶持、關照,注重義氣與責任的情誼系統,這樣的系統也連帶影響到部落的學童。董又瑋輔導主任則會主動與這些青年交流、溝通,並且與時任的青年會會長陳志偉協調,協力改善社區氛圍與就學品質,在家長與孩子間擔任溝通橋樑,家長也才逐漸放心將孩子交給學校。如今,學生們的畢業出路變得多元,有醫護、志願役、幼保、長照……等職業,是完成創造部落永續發展機會的階段性任務。
#孜孜不倦|☆培育金崙「莘莘」契機
董又瑋輔導主任表示,過去曾經歷賓茂國中瀕臨停招裁校的時刻,正在嘗試接受學校可能隨時遭到淘汰的事實,但一定會盡可能地避免再度發生這樣的情況。對他而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畢竟自己並非是學校未來走向的決策者,未擁有實際的主導權,而在校務發展上校長有自身的考量與規畫,自己也會盡可能地去配合與協助校長,不過也因為過於熱忱的投入學校的活動,就連寒、暑假也都在辦理營隊與校外教學,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先前父親過世也無法及時奔喪,比較難去平衡家庭與工作間的槓桿。而就目前看來,學校的主軸與重心皆放在技職教育上,有個具體且明確的導向能夠規劃,對應金崙本身是觀光區的發展,若學校能妥善規劃技職教育的課程,使孩子能夠擁有不同面向的一技之長,或許能創造地方不一樣的可能,甚至有機會得以實踐在地創業、發展新的產業群。
「臺東多半是原住民族群的學校居多,當你擁有相同的背景,在學校裡面你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中,教師需要去明白『這個學校需要什麼?這個社區需要什麼?』,如果你無法及時掌握,便有可能引發衝突,也將直接影響、阻礙學生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