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溪主流源自於霧頭山,流經金鋒鄉、卑南鄉、臺東市、太麻里鄉,最後出口則位於卑南鄉知本村附近,富有盛名的「知本溫泉」便是發跡於此溪。知本溫泉屬於弱鹼性碳酸氫鈉泉,無色無味無臭,泉質得天獨厚、水量大、溫度可高達百度之上,另因為「溫泉地脈」差異,知本溫泉更是以知本大橋(溫泉橋)為界,劃分為內、外溫泉兩個區域。
知本溪溫泉的豐富資源,加上地方傳聞具有美白保濕、促進血液循環等效果,對於生活在此的卑南族而言,更是衍生出以溫泉水治療皮膚病的傳統,展現知本溫泉與地方族人密不可分的關係與生活記憶。
知本的溫泉產業最早於日治時期發跡,在當時「溫泉地療養計畫」的推動之下,臺東知本更是與臺北北投、宜蘭礁溪、臺南關子嶺被列為「臺灣四大名泉」,於大正3年臺東廳又將此地建設為專供日本官員使用的「知本公共浴場」,經幾年增建相關設施的歷程,知本溫泉產業逐漸建立雛形。
直至1960年代,臺灣觀光旅遊業興起,日治時期作為公共浴場的設施,也轉變為知本的第一間三星旅館「知本大飯店」,為知本溫泉產業發展開啟新篇章,加上1972年知本大橋的開通,使得旅客抵達知本的方便性增高許多,因此,在看見知本自身具備的溫泉資源、大橋開通所能帶動的商機以後,吸引了許多飯店業者進駐此地,在此建造溫泉飯店,造就當時知本溫泉區的繁榮盛景,促使知本當地觀光旅遊業迅速發展。
然而,知本溫泉產業的興盛雖帶動地方發展,對當地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相繼建造的溫泉飯店,讓湧進知本的旅客逐年攀升,大量的人潮致使原可自然取得的溫泉水供不應求,業者開始購置私人土地,並進行溫泉井的開挖作業,此外更是逐漸從外溫泉地區往內溫泉地區延伸,這樣的發展情景嚴重的破壞知本溪的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了知本溪畔,新聞播報金帥飯店倒塌的影像至今都還刻劃在臺灣人民的心中,這一事件不僅說明知本當地溫泉產業對於生態破壞的問題,更是提醒大眾需反思過度開發的議題。
知本不僅是臺灣著名的溫泉觀光景點,其乘載的更是地方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在享受觀光所給予益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達成生態與觀光發展的平衡,才能夠讓這片美麗的土地得以永續發展,讓更多人認識這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