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宗:
「知本是會黏人的、知本人的感情是很豐沛的。在與部落族人互動的過程中,便能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條細膩的感情線,一旦深陷其中,便難以忘懷這種感受了。」
#承攬父執衣缽,牽拽部落眾望
1973年出生的陳政宗議員在臺東土生土長,過往為求「能與孕育自己的部落,可以近一些、方便些」,便一路就讀了知本國小、知本國中以及位於不遠的臺東高中,直至大學階段才選擇踏出臺東,而到臺中就讀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近年來在因緣際會下,踏上作為民意代表的路途,不斷地為部落所發生的大、小議題進行發聲,致力為鄉親夥伴維護權益、守護家園。
#不只為部落努力更替地方奉獻
作為拉罕(最高指導單位,處理部落公共文化事務)的兒子,畢業後選擇回到知本為部落奉獻,曾經擔任過許多部落內的重要幹部、職務,例如:卡大地布青年會會長、卡大地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祕書長,近年也因父親身體狀況亮紅燈,而毅然接下代理拉罕的使命,在部落發展的數年歲月累積當中,逐漸成為卡大地布部落中難以替代的重要角色。2012年,部落爆發遷葬案及其他與縣府間的開發爭議、土地利用問題,在族人的鼓勵及建議下而決定投身政局,並透過2014年時的市民代表選舉,身為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子弟,成功出任市民代表的身分,成為公部門與卡大地布間的溝通橋樑,日後更作為議員,長期爭取部落在傳統領域及《原住民族基本法》上的權利。
#部落角色與政治角色間的轉換
成為地方性的民意代表後,原先身為部落代理「拉罕」的身分,也受到了某些限制或是困境,若以站在民意代表的角度而言,有時不會特意去強調事情應該怎麼做,因為很容易會被部落族人誤會,認為可能已經背離部落原有的立場,致使議題發生時,持反對立場的那一方,都有可能遭質疑其支持的動機,尤其是在選舉的時節,這樣的狀況又更嚴重,有時也須要面臨許多的言語暴力或是抹黑,因此必須更為謹慎的為人處事,顧全部落、民代兩者間的角色,避免失衡。作為拉罕身分,則客觀為部落近年逐漸撕裂的共識,撫平分歧、重新凝聚向心力,並以身作則秉持公平正義,對外要求縣府應尊重部落既有的文化觀念、自主發展。
#部落發展永續上的思慮及原則
在過往的發展過程當中,部落一直都很看好知本地區的建設與觀光可能性,期許能讓族人、知本地區的民眾能擁有更加美好、舒適的未來。無論是建設知本新橋、部落遷葬、光電開發、黃金挖掘案,然而,對於縣府而言《原住民族基本法》須保障部落參與、諮商的權益,似乎不那麼重要,甚至時常忽略許多必要的法定程序,先斬後奏的決定以及商議後才會向部落告知,但部落其實並非純粹秉持反對意見、禁止開發的態度,追求的僅是公平、公正、公開的程序,「共同的」去討論關於土地利用的問題,而非以事後回饋金補償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於拉罕的立場而言,部落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將程序導正、堅守部落的原則,與政府進行暢通的對話,並創造共識、可能性,才是有助於地方永續經營的。
#知本站對於知本、部落的影響
南迴線與知本站的開通,除改善南迴、部落長期以來既有的交通困境,讓生活機能更加便利以外,對於知本地區影響最深、最明顯的應該就是觀光層面,帶動了人潮也連帶增添了地方的工作機會。卡大地布社區發展協會,也曾配合觀光客湧入而開發時令遊程,讓旅客能從知本站下車後直接到鄰近的卡大地布園區,直接與部落接觸、參與歲時祭儀或是品嘗部落佳餚。除此之外也會結合交通及觀光發展處推廣、規劃傳統祭典、收成季或山林體驗……等豐富課程,開創不少部落得以謀生的觀光商機,同時也令部落更深刻了解自身文化、具備教育意涵,有別於1990年代以前的純樸農業生活,青壯年也更願意回流至部落發展,並且運用卡大地布具有特色、豐富的人文資源,開發各種潛在可能性。
#南迴線與部落的過往趣聞事跡
在南迴鐵路的建築過程中,其實曾與部落間發生不少土地利用的討論。「陸發岸Ruvuwa'an」作為卑南族歷史上重要的發祥地,具有舉足輕重的精神象徵地位,對於知本卡大地布部落更是難以言表的神聖之地,世世代代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祭祀,表達對於祖先的敬重、感謝,但是在南迴開發過程當中,靠近三和車站的橋樑、隧道卻不慎開挖到此地,聽聞部落長輩提及,是因當時政府對於傳統領域仍未具備充分的觀念、知識,且未與族人充分溝通與了解,才發生這種情況。在這之後也聽說政府似乎開發得並不順利,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事後是請部落祭司進行祭祀,並且針對那條路段稍微改道以後,才順利的建成。
馬捷:
「為國而來到知本,為愛而留在知本;無分族群、只為地方。以漢人之姿融入部落,更以部落之名去抗爭不公。在他的心中,唯有促進族群的融洽與共識、推動地方的平衡及共榮,才是實現社區永續發展的真諦。」
#廿載軍旅光陰—「愛」的洄游論
1962年在新北市出生的馬捷里長,於國防管理學院統計系畢業,年少從軍時被派遣至臺東志航基地從事空軍服務。1988年,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在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生活的妻子,兩人便在情感積累之下決定成婚,也進而選擇在知本這片孕育兩人成長、締造無數共同回憶及情感的鄉土,購入房地作為久居之地。日後,在妻子的陪伴下度過長達近20年的軍旅生涯,直至2008年方才決定提前退休,與妻子回到知本生活。不過,即使退休也絲毫不怠慢人生地共同開始投入部落事務,及擔任知本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總幹事的職務。近年之所以選擇投身於里長選職,也是在過往部落遷葬案的服務過程當中,擔任卡地布部落捍衛祖靈協商小組時而引發的契機。
#曾經繁榮地「萬人」大知本地區
五、六零年代時,從高雄出發前往臺東市區的客運,基本上都是傍晚時分才能抵達,而知本作為南迴地區進入臺東市區的首站,在道路、橋梁建設不完備,且沒有鐵路運輸的情況下,多數旅客會選擇在知本休憩一宿後,隔日再乘車前往臺東市區,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發展出許多工、商業也帶動許多的工作機會。常人很難想像知本在1970年代以前,是個號稱吞吐萬人的大市鎮,曾經營過中央市場、公共澡堂、四家影院、十來間客棧,甚至是四、五間茶室,在工作方面也有鳳梨工廠、臺糖蔗糖接受站與屠宰場……等加工業,孕育著這個地方的成長,但也伴隨著公共建設、鐵公路設施完工,逐漸加速地方的流動,知本的繁華也在時代的更迭之下被隱沒。
以深耕知本四十餘載的馬捷里長經驗來看,南迴鐵路的開通對於知本而言影響有限,對於區域發展平衡及經濟效益提升亦不理想 若是再以曾任軍人身分的角度去切入,座落花東、面朝太平洋的南迴線,貫通臺灣鐵路網的最後一環,其鐵道穩定性、機動性更具備重要命脈,在國防軍事上擁有著關鍵的戰備地位。
不過,也由於南迴線沿線的居民不多,且在近年公路的大力發展下,選擇搭乘鐵路的觀光客就更加縮減,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可以頂替,例如:機動性高的自駕車,或是成本低廉的客運巴士,更何況還有機場這項快速舒適的選擇,在家庭旅遊、旅行團或是商務客上的觀光族群皆難以攏絡。車站即便設址鄰近市鎮,在旅客基數無一定程度的成長、或具備特殊觀光潛能得以開發的前提下,如果我們去嘗試比較相似開發案例的「北迴線」對於「花蓮」的建設影響,其實能夠發現「南迴線」對於「臺東」的影響在實質效益上,生活機能方面的改善是完全大於經濟效益層面的提升的。
#啟用了「知本」,也炒作了房地
在南迴線開通前夕,多數土生土長的知本人,應該都會有感於「土地」市價的攀漲,尤其是主打興建東南亞最大的遊樂園區—「捷地爾開發案」更是知本第一個,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案例。當時伴隨中央、地方共同的土地開發政策,南迴的興建以及知本綜合遊樂區的計畫,使知本的房價在短期之內從一坪2萬,直接暴漲至一坪落在25萬上下,但是實際上的土地利用及發展可能性,並沒有他們原先所設想的那麼美好,以當時的鐵、公路及航運加總的單日旅運吞吐量,又或是沿線市鎮的旅客容納量,著實難以負荷他們所構想的藍圖,若再以現狀而言,南迴開通或是縣府規畫至今,馬捷里長也直言:「知本真的有什麼發展嗎?」顯而易見,其實是相當有限的。
陳柏翰:
「比起西部,臺東更像是我的家,人與人的距離也比較近;比起城市,臺東更具有人情味,彼此之間也更像是家人。」
#臺鐵知本站站務佐級 陳柏翰
柏翰學長來自於臺灣繁華的西部海港城市──高雄。高中畢業於小港高中,大學則是畢業於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是公事系創系以來的第一屆學生,畢業時他選擇留在臺東繼續生活,成為了少數願意東漂的新臺東人,此外,更是毅然決然地在此扎根十年之久。
#意外的降臨,促成愛上臺東的契機
柏翰學長當初之所以會來到臺東,其實是高中階段對於社會科學的興趣使然,在高中畢業時希望能夠選擇社會科目相關的系所,剛好當時的國立臺東大學也創辦了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處在一個草創、較不穩定的階段,期望能積極招收來自全臺灣各地多元且對於公共及文化事務領域富有志趣的學生們,而原先由於未被列入正取名額,且因遞補名次並不理想感到相當失意的學長,卻在遞補截止日前收到來自國立臺東大學的通知,出乎意料地成功遞補上了招生名額,也就此結下日後能在臺東深耕生活的良緣。
在柏翰學長的大學生活之中,起初認為自身可能僅會對於「社會學」科目較有興趣,但經過了在臺東以及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的薰陶、洗禮之下,使其對於「人類學」這一與普羅社會大眾較為生疏的學門,也逐步產生了興趣、領略了屬於「人類學」的學習特色與步調。從中,在文化事務專業上所培養之地方視野及人文情感,更是使得學長在不知不覺之中喜歡上那種能與地方居民互動來往的親暱氛圍。因此,他對於就讀大學以來的日常生活中,「取之於臺東、用之於臺東」特別有感而發的表示:「我認為比起西部的城市,臺東更像是我的家,人與人的距離也比較近。比起城市,這裡(臺東)更具有人情味,彼此之間更像家人。」這份深刻的人生體悟,也致使他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期間,栽下了期望未來能夠長久定居於臺東的種子。
#精神的餽贈,將遠大於物質的慾望
我們問道:對於在起初來到臺東時,是否會不太習慣臺東的生活模式?柏翰學長則是回憶:「其實在來到臺東之前,就有使用Google地圖了解大學周遭的地理位置及生活機能,當時看到這片土地附近都是農田的時候有些驚訝」,不過學長卻也表示可能由於自身物慾、娛樂需求較低的緣故,在震驚的同時卻又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在實際抵達臺東的時候,發現這裡沒有百貨商場、電影戲院、遊樂空間等娛樂場所,當時的地方大眾運輸系統也相較不發達,所以在休閒生活上並沒有什麼選擇,但這之於柏翰學長而言卻並非短處,更是覺得這樣簡樸、悠閒的生活,便是他內心所真正追求及嚮往的目標,就好比俗話常說:「只要再努力奮鬥三十年,就能過上樸實純粹的生活」,他如今卻能夠還沒退休,就過著如此閒適的日子,讓他有種比其他人還要少奮鬥三十年的幸福感。
比起物質欲望,柏翰學長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性格,喜愛與學弟妹們一同運動、一同出遊的團體生活,這也讓學長更樂於與人互動。能夠特別提及的部分是由於臺東地方的人口結構組成是以原住民為主體,這些在臺東生活的原住民朋友們對於學長而言,更是性格相當良善、熱情奔放,並且愛好與他人互動、注重分享的群體,就如同一家人的溫情,這令他更加堅毅且篤定往後定居臺東的目標。
#為何是知本?源於天意及自身意志
如果非得要說,人生為什麼會選擇留在了臺東的知本車站工作?柏翰學長認為,這無非是出自於一連串的因素使然吧!因為喜歡人與人的互動,所以選擇有關社會學的系所,因為成功地遞補名額,所以進入了國立臺東大學,之後更是經歷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的栽培,再度增添了許多能夠與人互動的機會,讓他可以在大學畢業後不會排斥任何與人接觸的機會,而在最後也發現到自身性格似乎比較適合從事服務業,便選擇就近參加臺東的鐵路特考,並且考上如今在臺鐵知本站的站務佐級之職務,能夠在臺東肆意的漫活放鬆、能夠在知本就近的親近母校、能夠在車站熱情的服務民眾,逐步地學習認識自我、遵循自身想法,並且實踐自己的意志,言簡意賅便是抉擇了自己所喜歡的事物。
陳柏翰:
「如同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能夠來到臺東、認識知本,這會是種『應然』也是『實然』,而『知本』成為了諸位東大學生的啟蒙種子,『知』曉職責也不再忘『本』,對於彼此的人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田寮的囡仔〃興於仲夏時分抵東臺
晏瑜是位出生於高雄市田寮區的東漂學子,從小到大皆在高雄成長的她,在高中學測結束後毅然決定藉由「繁星推薦」的方式,成為了「國立臺東大學」的一份子,也就此結下與臺東難以割捨的緣分關係。可能是出自於居住在相對鄉村地區的田寮,以及家庭從事農務擁有相對純樸生活、自然閒適的關係,因此,晏瑜起初對於臺東的印象、標籤,例如:「好山好水」、「偏遠鄉鎮」、「放逐邊疆」……等,相當不以為然;相反的,在來到臺東之前所抱持的情緒是「興奮的」、「期待的」、「喜悅的」,將前往臺東就學的機會,視為人生能夠初次跨出舒適圈的精采冒險,並且在踏上這片新天地後,藉由自身的五感經驗認識臺東實際的風土人文,證實並破除外界對於這塊土地的負面評論,從未對於自身選擇臺東的決定後悔並且甘之如飴。
#模糊的地域|破除迷惘及建立連結
可能對於許多外縣市的民眾而言,對於臺東整體的認識相當模糊,晏瑜也分享在剛來到臺東的時候,認為這裡是塊充滿神秘感且幅員遼闊的區域,此後分別藉由大學課程的引導以及個人探索走讀的過程,逐步將臺東的未知領域破關解鎖,騎著機車遊歷於臺東各地也成為晏瑜紓緩情緒的療癒過程,漸漸的臺東也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寬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就猶如於家鄉般自在、閒適、輕鬆,能夠熟稔且如數家珍般地向他人分享生活在臺東的美好點滴。在摸索地方的過程,這間恰好坐落於知本的國立臺東大學則是不得不被特別提及的,且作為臺東唯一而顯得獨樹一幟的大學,同時亦建立了東大學生與「知本」及「臺東」的密切連結,對於晏瑜而言亦是如此。此外,除了前述個人對於臺東的探索,晏瑜在大一時期於人文學院共選「人文與藝術概論」之課程,所做的「小小偵探家(知本建農里課輔班)計畫」更是使她留下絕無僅有的經驗,成為其往後能夠持續挖掘臺東大小事的重要養分。
#啟蒙的時刻#塑造互助互惠偵探家
身為在臺東生活的東大學子們,開創地方議題及投入實踐行動是必然也是必須的一項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然而「知本」則像是某種能夠推開啟蒙大門的重要契機。「小小偵探家(知本建農里課輔班)計畫」內容是透過建立國立臺東大學與建農里的互助合作,達到學生與里民的互動,並整合教育資源及學習環境,強化地方孩童學習活動,減緩城鄉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及學習低落狀況,目的則是期望建農里具有課輔需求的學童,能夠擁有管道與媒介接觸課輔班級,進而增進孩子對於學習的熱忱,改善當地學習風氣。在實際計畫推動過程,先是成功藉由建農里里長林金寶,建立了與知本社區網絡的人際關係,引導東大校園擁有的教育資源及師生量能投入地方,再者便為蒐羅及確認地方具備的教育資源及學習環境,包括:教育單位、補習業者、建農教會、慈赫書院、孩子的書屋……等,充分瞭解教育環境概況及教學資源需求後,方才規劃適合地課程活動及學員招募宣傳事宜,持續深化與知本的連結。
#建農里省思—USR高等教育的實踐
對於晏瑜而言,參與計畫過程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起初來到「建農里里民活動中心」時,林金寶里長曾經提及:「即便目前已有部分成熟的教育事業進駐知本,但是仍有許多學童是缺少規劃適當的課後規劃,選擇性相較市區及其他縣市仍然有限不少,這些學童除了可能選擇直接回家,不然就是會在里民活動中心周遊憩。」。然而,面對該問題能夠進而發現,由於此地相當鄰近台11線及大學路交會路口,面臨車流量大且快的交安問題,可能使得不少學童家長擔憂彼此活潑、好動的兒女們,課餘時間在外活動的人身安危,這項發現更是使得晏瑜體悟到強化建農里學童課後的學習環境、建立建農里乃至全知本對於課輔活動的參與意願,將會是相當重要的地方課題。藉由上學期試行且具有先導意義的「小小偵探家(知本建農里課輔班)計畫」後,頗受參與者好評並且在地方支持下,便接續辦理了「旭日東昇課輔計畫(學期課輔班級)」,經由大學端投入常規性的課輔活動,促進大學城(鄰近聚落)的互助互惠關係。
#知本起大厝☆肩負使命感的東大生
許多在東大的學生應該都曾聽聞,過去遷校的選址評估地點包含知本(退輔會管理)、康樂(台糖管理)、馬蘭及岩灣地區……等,但最終為何會選擇於「知本」建校成為一道謎題,這或許也是某種知本與東大間早已註定的良緣,如同在正式遷校選址之前,東大的校歌便已納入了「知本好風光」一詞,誰能想到作為卑南族傳統領域並曾經劃分為卑南鄉的這片沖積扇,能夠成為「國立臺東大學校本部」最終的落腳地。然而,重要的是晏瑜也由衷認為,作為東大學子的我們有一定程度上的義務與責任,須持續建立與地方間的關係網絡,實踐「取之於地方、回饋於地方」的理念,我們須思考師長與學生間應當如何攜手創造彼此之間的橋樑,而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動量能,將成為在這座大學城內的一門共同必修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