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光景
16張經典攝影作品 訴說淡水河中游老客新客交織的發展軌跡
由客籍青年攝影師李懿宸掌鏡,以淡水河中游北岸及南岸為地理背景,對比老客與新客先後於這片土地上與周遭的交互關係;自清初「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盛極一時的文教重鎮,至客裔大族歷經分類械鬥、衝突與合作的過程,到近代良性的共融,在義民祭典中傳承延續信仰與價值,在在展現客家族群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流域光景
16張經典攝影作品 訴說淡水河中游老客新客交織的發展軌跡
由客籍青年攝影師李懿宸掌鏡,以淡水河中游北岸及南岸為地理背景,對比老客與新客先後於這片土地上與周遭的交互關係;自清初「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盛極一時的文教重鎮,至客裔大族歷經分類械鬥、衝突與合作的過程,到近代良性的共融,在義民祭典中傳承延續信仰與價值,在在展現客家族群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從前淡水河為水運樞紐的時代,新莊作為重要的渡口,結合當地水圳所帶來的稻米穩定產量,新莊平原曾為盛極一時的糧倉。1729年漢人在新莊街建媽祖廟—慈祐宮,接著汀州客胡焯猷捐建武聖廟、明志書院,潮州客捐建廣福宮,此地成為清初北臺灣的商業、信仰及行政中心,後因新莊港淤塞,航運功能式微而沒落。
從淡水河中游的北岸來看,古稱擺接堡的板橋、樹林、土城及中和一帶,曾經是漳汀客裔大族的聚居地,後因分類械鬥導致一部分老客外遷,但亦有一部分與同為閩籍的福佬合作,在防衛、文化及地方事務上展現合作關係。
到了近代1920年後,來自桃竹苗的粵客自桃竹苗、六堆等地為追求更好的生計來到新北奮鬥,他們與在地共存共融、與不同族群相互學習、交互影響,讓客家族群如迷彩一般幾乎隱去自己的身份,然而,一年一度的義民祭仍深刻地提醒我們,客家傳統未曾消散,而是融入了在地常民生活。
時代的變遷,讓淡水河由航運的主角身份退去,逐漸成為城市的背景,而客家族群在這片土地上的遷徙、生根、衝突、合作與和解,直至共融與共榮,都是一種文化傳承延續的體現;如同淡水河隨時空更替的順應與改變,不變的是它一直都在,客家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