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遷徙看新北客家
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多源自廣東嘉應州、惠州、潮州部分地區,是所謂的「粵客」,新北的客家移民除了廣東潮州之外,還有許多來自福建汀州、漳州的「閩客」。雖然歷經長久與周遭的融合,外界並不容易覺察這些「客底」,但透過家族遷徙的溯源,仍可窺見原鄉血脈的傳承及遷徙落腳的軌跡。
位於北海岸的新北石門、三芝及淡水地區來說,移民組成多來自福建汀州,較具代表性的包含來自永定現居三芝八連溪流域的江姓,及來自武平現居於石門阿里磅及乾華的練姓,形成當代北濱客家帶。
而十八世紀上半葉,進入新莊、泰山、五股地區開墾的客家人,主要來自福建汀州和廣東潮州。其中較知名的包括捐建泰山明志書院、五股西雲寺及新莊武聖廟的胡焯猷,即來自汀州永定;修築劉厝圳、經營淡水河南岸渡口,同時捐建新莊廣福宮、興珍宮的劉和林家族,則是來自潮州饒平。
至於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的擺接平原一帶,則是以汀州、漳州客家移民為主。板橋湳仔的永定江氏、胡氏,後埔南靖簡氏;土城冷水坑的詔安呂氏、南靖劉氏,大安寮永定江氏、詔安黃氏;中和潭墘、秀朗的詔安呂氏、南勢角游氏、慶居堂永定范氏;新店安坑的詔安廖氏、三城呂氏、安坑與塗潭的游氏等。這些家族的祠堂及聚落,述說著客家人在板橋、土城、中和、新店等地區開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