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客家帶
不同時期移墾新北、落地生根的客家人,沿著淡水河不同河段發展出形態各異的客家聚落;如此繽紛多元的匯聚,不僅凸顯了新北客家族群組成的文化獨特性,也在產業上展現因地制宜的特色。
本區以淡水河不同河段的產業過去發展與現況介紹,使觀者從中了解客家族群的過去發展及當代突破,感受新北客家與時俱進的量能。
淡水河下游—北濱客家的山海客文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完美體現於北濱客家的產業之中。根據在地耆老分享,來到這裡的客家人,早期以耕田、採茶等山林產業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說到「內需」等填飽肚子方面,則以漁撈為主。這種有趣的產業型態成為在地客庄別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歷經時代的變遷,部分丘陵地轉作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如茭白筍、甘藷及蘿蔔等。
淡水河中游—從糧倉、貿易到當代都會客家
淡水河中游南岸,過去因水圳發達、稻米產量豐沛,加以新莊港水路船運之便,客籍移民在此立基、建廟及興學,新莊街成為盛極一時的文教重鎮。後由於淡水河淤塞,新莊港的功能逐漸為艋舺所取代。
而提到淡水河中游北岸,則是清代客籍移民入墾開基建業的所在地。然因墾殖資源爭奪引發的械鬥衝突頻仍,促成客家移民與漳籍福佬合作,也迫使部分客屬籍移民轉往桃園、新竹及宜蘭等地開墾。
近代在工業化及都市化發展下,帶動島內客家的北遷潮。不論是早期祖先籍來自福建省的「客底」,或是從臺灣各地移居臺北的「新客」,都在時代的變遷下,與不同族群、環境的相互適應、磨合與共融,逐漸蛻變成雙北都會客家的新樣貌。
淡水河上游—從焗腦到產業轉型的當代山客
過去因樟腦開採,吸引不少客家人自桃竹苗地區移居至三峽一帶,特別是三峽區五寮里、插角里與有木里,成為重要的山客聚居點、北北基客家第一庄。先後歷經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及政策的改變,從柑橘、生薑等作物,逐漸演變成後來竹林遍佈的狀態,梨仔筍成了最著名的特產。而近期承農村再造、地方創生之風氣,由返鄉青年刮起的一波產業復興風潮,如:產業小旅行、產品包裝再造升級等,都讓傳統山林產業的產品增加附加價值,亦讓更多人感受到山客文化的底蘊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