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簡介: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正式運轉,可謂開啟臺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二戰後初期,糖廠整體空間大體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格局,其中有二座工廠被炸毀,維修過程將工廠適度地加以整併調整。1960年代有較多的營建工程,不過多是附屬建築。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神社遺跡、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40年(昭和15年)建造,做為當時廠長居住之宿舍。建築形式為木造瓦頂平房,有前庭後院,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是廠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宿舍。
橋仔頭糖廠-副廠長宿舍,以木構架為主,四坡式屋頂與廠長宿舍,同為代表性日式宿舍。
建於1901年,結構融合了木造(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混凝土(觀景台四柱),是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工程。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植。
橋仔頭糖廠俱樂部,建於1901年,建築風格同社宅事務所,為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建築,同樣採地上架高結構、迴廊及連續拱門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