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簡介: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旗後砲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