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變時效成型乃結合材料時效硬化與潛變變型的加工技術,已廣泛用於生產大型航太部件中。其中最主要影響成型準確性的便是部件於成型後的回彈(springback)。傳統上回彈被視為材料於加載時彈性變型的應力釋放,而潛變被視為永久變形,尚未有文獻考慮潛變時效成形後部件的滯彈性應變回復。材料的滯彈性(Anelasticity)是一種與時間相關的材料變形回復行為,對於加工成品的最終形狀會產生影響.本研究開發了兩套用于提升加工成形精度之滯彈行為機械試驗方法,分別為單軸潛變與回復測試Creep ageing and recovery test (CART),以及潛變與殘留內應力測試Creep ageing and back stress test (CABT),用以測量材料在加工成形後的精准變形量以及殘留內應力.實驗後依數據與理論分析建構微觀本構模型,並將本構模型導入有限元素分析軟體(FEA)中,以預測複雜型狀板材與成形後的最終形狀及於成形過程中的微觀結構的演變,最後對板材做實際成形試驗並與模擬結果做比較。
本人於2017年從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博士研究主要為鋁合金於潛變時效成形的材料機械性質演變及微觀結構/數值分析模擬.具備科技公司產品經理與外國博士後研究員的經歷.產品經理主要負責自動化烹飪設備研發相關工作,包含機器人設備研發前期的準備、研發計劃立案、機械設計/加工生產規劃.
學術專長為金屬材料加工成形機械行為、微觀結構分析及數值模擬.博士後期間共負責/參與了多項產學合作計劃,包含與巴西Embraer 和法國ESI公司的飛機機翼成形、火箭管壁成形、與車頭成形等計畫.研究方法為設計實驗,對材料進行機械性質測試和材料微觀分析,研究材料於加工成形與熱處理過程中的微觀結構變化.進而依實驗數據建立本構方程數值模型並導入有限元素軟體作分析,以預測複雜形狀材料在加工成形過程前/後的形狀、微觀結構、與材料強度變化等相關參數.
熱鍛造是門傳承數千年的工藝,其中「打鐵趁熱」,更是其眾所皆知的訣竅,至今已廣泛用於生產須具備高強度與高疲勞壽命的結構用件上,最常見的為車用輪轂與控制臂等。
熱鍛造也是門充滿韌性的工藝技術,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的更新,如:
1. 在成本遞減的趨勢下,發展出節省用料的閉塞鍛造;
2. 於節能減碳的趨勢中,開發出省略熱處理製程的鍛造用材料--免調質鋼;
3. 藉著電動車的輕量化潮流,使得有色合金鍛造 (鋁鍛)被大幅的運用等等。
由於熱鍛造工藝如此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其不論在過去、現在,乃至未來,都是十分關鍵的基礎金屬成型工藝。
姓名:江漢宗Chiang Han Chung
專長:鍛造成形技術、模具設計與製作
現職:
金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鍛造協會常務理事
經歷:
金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鍛造協會第十一屆副理事長
台灣鍛造協會第十、十三屆常務理事
台灣鍛造協會第九、十二屆理事
華豐鋼鐵鍛造廠股份有限公司模具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