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翔如 (Beauti)
在你的日常工作中,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場景:一套新系統即將上線,老闆隨口交代你「幫忙檢查看看有沒有問題」?又或是,你在使用某個功能時不禁皺眉:「這設計也太不友善了吧?他們真的有測試過嗎?」
許多人一聽到「測試」,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程式碼、複雜的測試工具,甚至覺得這是一項只有技術專家才能勝任的工作。然而,測試的本質從來不只是技術,而是理解需求與探索可能性。換句話說,測試的核心在於確認每一個功能是否真的能夠解決問題,而不只是確保它沒有錯誤。
測試的起點:從理解需求開始
測試並非遙不可及,也不是艱深難懂的技術活。事實上,它和我們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非常相似。舉個例子,你買了一台新咖啡機,說明書上寫著能煮出「完美的美式咖啡」,那麼你可能會先檢查:
咖啡機的水箱夠大嗎?(設備設計是否符合使用需求)
選擇咖啡濃度時會不會卡住?(操作是否順暢)
如果按錯按鈕,機器會有什麼反應?(異常情境的處理方式)
這些問題,正是測試思維的展現。你在驗證這台咖啡機是否符合你的需求,並檢查可能出現的問題。測試工作亦然,只不過我們測試的對象是系統、功能或產品,而測試的答案需要透過結構化的分析與驗證來獲得。
許多非技術背景的人常認為測試是一項高門檻的技能,只有熟悉程式語言的人才能勝任。但事實上,測試的挑戰不在於「怎麼測」,而在於「測什麼」。
在測試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思考:
這個功能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例如,一個報表系統的設計目標,是幫助財務人員快速整理數據,還是生成符合法規的財務報表?這些需求的不同,會影響測試的重點。
誰會使用這個功能?
如果使用者是總務人員,那麼測試時需要考慮操作是否直觀易懂;如果使用者是會計人員,則需確保報表的數據精確無誤。
如果出現異常,系統應該如何反應?
假如輸入的資料不完整,系統是否會提供明確的錯誤提示?如果遇到流量過載,系統會不會崩潰?
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測試的範圍與方向,而理解需求與使用者情境的能力,正是測試的關鍵。測試不僅是技術性的工作,更是一種需要業務理解與邏輯分析的綜合能力。
測試是跨領域智慧的結晶
在現代職場中,測試早已不只是測試人員的專屬領域,許多公司也將測試任務交給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例如:
採購專員: 測試供應商系統,確保價格計算與流程符合業務需求。
財務人員: 檢查報表生成邏輯,確保數據無誤且符合財務規範。
總務專員: 測試設備管理系統,確認資產管理流程的完整性。
這些人不一定熟悉測試工具,但他們的業務知識對測試至關重要。他們懂流程、懂需求,能發現系統設計與實際業務應用的落差,並補足專業測試人員可能忽略的部分。
許多人以為「測試」與自己的無關,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無意識地測試:
當你在超市挑選水果時,會檢查它是否新鮮、有無損傷,這是一種測試。
當你在家煮飯時,會試味道來確保調味是否恰當,這也是測試。
當你購買新電器時,會試運行來確認它是否正常,這仍然是測試。
測試並非技術人員的專利,而是一種幫助我們發現問題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思維方式。這種能力適用於各種職場或生活情境,任何人都能掌握與運用。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測試的本質,接下來我將透過朋友小雯的故事,來帶你了解測試如何從一種專業技能,轉化為一種人人可應用的工作思維。
章節大綱
引言:測試的核心是理解與探索
2.1 朋友的求救電話:從一次測試任務說起
2.2 測試人員與實際使用者的差異
2.2.1 視角不同
2.2.2 角色對比
2.2.3 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2.3 測試的核心精神
2.3.1 那麼,測試的核心精神究竟是什麼?
2.4 測試實踐中的常見誤區避坑指南
2.4.1 新手測試人員的常見誤區
2.4.2 進階測試技巧:提升測試品質的方法
2.5 跨產業經驗如何在測試領域靈活運用
2.5.1 製造業 vs. 電商:從供應鏈到庫存管理的測試連結
2.5.2 財務 vs. SaaS 企業系統:從會計報表到 SaaS 訂閱模式
2.5.3 HR 系統 vs. 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從員工薪資到績效評估
2.5.4 結論:跨領域測試經驗,讓測試人員更具價值
2.6 測試是一種洞察力與經驗的累積
內容預覽
作者簡介
鄒翔如 (Beauti)
擁有多年跨產業測試經驗,曾參與 ERP、線上學習平台、電商網站與人資系統等多項專案,長期擔任產品品質的守門人。
始終相信測試不只是找錯,更是洞察流程、優化體驗、讓使用者安心的重要力量。
以親身經驗分享測試工作的日常、眉角與樂趣,希望讓更多非資訊背景的人也能看見測試的價值,勇敢踏入這場充滿驚喜的探索旅程。
本專章收錄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