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e 學分享
e Sharing II
e Sharing II
在雌激素與孕激素的作用下,理想是28天來經一次🩸,若遲到三天以上,我們稱“月經後期”,生活上婦女可能覺得方便,但反映體質可能出現問題,嚴重時或影響其他機能,如懷孕,或皮膚與外貌,整體健康;所以,月經遲到勿輕視,應求醫;除西醫外,中醫治療有一定心得。
子宮過度收縮引起血流🩸不足,組織缺血缺氧,產生酸性物質,刺激痛覺神經。西醫除止痛外,會試找過度收縮的原因,針對病因治療;由於不易找到原因,或容易依賴止痛藥;不少人都不願意。中醫治療很有療效,一般針藥並施。
卵子:每週期排出一到兩粒,可與精子結合
子宮內膜:若未懷孕,變厚並脫落,即月經
女人之本: 養宮。養顏 🌹
乃良性腫瘤,分漿膜下,粘膜下,肌壁間肌瘤,長於不同地方與大小會有不同的影響,它會影響月經的期與量、痛經、尿頻與便秘等,當肌瘤生長不受控時,西醫可能建議手術切除;病人多不願,怕手術後肌瘤很快復發,怕切完又切。點算?可考慮中醫,針灸與用藥,即使做了手術,也可用中藥改變體質,防止復發。
“潮熱、盜汗、心悸、失眠”,是熟識的症狀,西醫一般用激素補充劑,如雌激素與孕激素,卻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它嚴重影響生活,影響家人和諧,也容易骨質疏鬆;推薦中醫治療,累積了兩千年的經驗,以補腎陰為基礎,讓更年期“軟著陸”,提升體質,容貌秀麗。
無避孕行房達一年而未懷孕,婦女可診斷為不孕(排除男方因素);原因包括不能排卵、輸卵管不通、或子宮環境欠佳,西醫是對症治療,之後可採取輔助手段,如IVF等,成功率是有參差;有婦女採用單純中醫治療,針灸加內服中藥,改善體質後提升懷孕機會🤰;中西合璧🤝也常見,以中藥🍵提升體質後💪,再採用IVF等輔助。
如IVF等一次未能成功,夫婦想改善體質後再試是常有,中醫認同需先提升體質💪。針灸能通經絡,讓經絡輸送氣血精微;而內服補益中藥🍵十分重要,為身體提供養分,吸收後讓經絡輸送全身,提升體質,提升懷孕能力。若以種花為例,在再種植時,我們不單再把種子放入泥土中,更需要為泥土施肥與灌溉🌹,讓新花長得更美。而病人的情志管理😄也重要,讓內分泌更平衡;在醫患合作🤝下,機會是可提升的👍。
在提升媽媽體質後,相信將來胎兒體質👼也會更好👍。
除了陰癢與白帶多,念珠菌陰道炎的標誌病症是豆腐渣分泌,好發於低免疫婦女,治療的藥塞或口服藥,西醫都可能用抗菌藥,短期內會改善症狀,然而抗菌藥可影響我們的正常菌群,體質可進一步受損,容易多次感染。不少人會單純使用中藥治療,或中西合璧,除了抗菌,也提升體質,避免復發。
不論中藥西藥,停藥須謹慎,以免影響原本的治療計劃。
不論中藥西藥💊,醫者對其處方有個計劃,在病人產生某種治療效應,若病人突然停藥或減量🙅♀️,會打亂原本治療計劃,甚或不利影響🙅♀️,如疾病惡化;所以,要病人作出停服或減服其他藥物前,理應對病人整體病情與藥物效應有一定掌握。
因此,要作出合理決定,應了解中藥與西藥的各自藥理作用;中醫一般不會叫病人貿然停服西藥,而在服用中藥調經,剛來經時的“血府空虛期”宜進補🩸,準備來經時的“血府充盈期”則宜疏導🔀,病人不宜自己隨便停藥🙅♀️,從而影響整體健康。
不時聽病人引述,西醫建議病人停服中藥🤔,病人可向西醫查問停中藥的原因,與停服個別中藥的後果🙅♀️;這是科學問題,病人需要慎重考慮。就臨床所見,中藥與西藥之間衝突的案例不多見🙅♀️,反而因為停服某些藥物的負面影響反而更常見呢!
❤️ 醫患合作 是治愈的基礎,
😊 良好互動 是關鍵 ❤️
8. 腸胃 Q&A 1: 胃痛好簡單?一粒胃藥止痛就得?
胃痛原因有胃潰瘍、胃炎等,西藥多是針對胃酸,有中和胃酸的鎂或鋁,或抑制胃酸分泌的如H2阻斷劑,前者如滅火劑,後者阻斷信息傳遞大腦,抑制分泌胃酸功能。
二藥都有不同的副作用,病人可考慮中醫治療,健脾養胃,更預防其他消化道疾病。
腸胃好,人健美 🌹
9. 腸胃 Q&A 2:胃酸倒流像火燒心,飲杯水就熄火?
連接食道與胃的括約肌鬆弛,胃酸倒流入食道,引起胸口灼痛、吞嚥困難,或感到“火燒心”。
西醫多用中和胃酸藥,或抑制胃酸分泌,以減少返流到食道的胃酸,如還未能舒緩症狀,就以手術治療;中醫主要是“和胃降逆”,效果頗理想。
10. 腸胃 Q&A 3:胃氣脹谷住個肚🤮,減少進食🍜就得?
胃有過多氣體,正常會自行調節,通過放屁或打嗝😤;當調節功能減弱,就胃氣脹,人感到不適。
常用的“化胃氣”西藥,是通過降低氣泡表面張力,讓它們結合成較大氣泡,從而促進排走。中醫療法是和胃理氣,強化你的自身功能,效果理想👍。
11. 腸胃 Q&A 4:慢性腹瀉🤢,總好過便秘谷住🤐?
腹瀉,易因為嚴重失水,電解質也隨之流失,如鉀等,繼而引起身體其他問題;西藥的止瀉,大都是讓大腸減少蠕動,讓糞便停留大腸更長時間而增加水分吸收。
中醫的辯證論治,整體關注病人,嘗試分析大腸紊亂原因,也關心其他臟腑功能,如腎臟,很多病人對治療感覺良好👍。
12. 腸胃 Q&A 5:便秘無問題?少吃就少大便?🤔
理想的大便次數是一天一次,西醫看重是其穩定,兩到三天一次也能接受,能順利就可;而便秘容易引致嚴重大腸疾患,或是大腸癌的一個表徵,所以要避免便秘。
而中醫要求一天一次,不管進食量如何,讓身體習慣排毒,而大腸腑氣通順也能強化肺氣🫁 (經絡關係),容顏秀美👩🦰 ,減少色斑形成。
13. 腸胃 Q&A 6:IBS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所以無得醫?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腸激惹綜合征,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多認為是情緒😭 合拼大腸問題引起,故有以舒緩情緒😭 入手,也有對症處理,有些人服益生菌但效果不確定;除生活不方便外,也需注意大腸惡變的風險。
中醫針灸效果不錯,可雙向調節🔀 ,便秘時幫你通,腹瀉時幫你收,配合調脾胃、調情緒中藥,效果理想。
14. 腸胃 Q&A 7:腸化生號稱無得醫🤷♀️,所以舉手投降🙋♂️?
胃中細胞變異,如在胃黏膜發現腸道上皮細胞,病人可無症狀,或有消化道症狀,如胃痛,胃氣脹、胃炎等;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也理解為癌前病變,故隨訪很重要,癌變可及早治療。
高風險群組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不作治療、抽煙、多喝酒、進食高糖、飲食不節等;而中醫認為情緒也是致病因素。
中醫提倡“治未病”,早在未重病就作治療,以中藥與針灸強化脾胃,預防癌變,也緊密監察病情,不會癌變後才治療。(both preventive and detective)所以千萬別誤解,自己定期檢測就安枕無憂。有時檢測的失誤更惡化病情,如胃鏡鏡頭誤傷食道與胃壁。
歡迎追蹤診所 👇Facebook
心口有很多組織,痛可以是肋骨炎,胸膜炎等,胸痛並非一定是心臟病;血管造影是看血管有否堵塞,至於是否心口痛❤️的病因,就由醫生診斷。
但注意,當已經有不適,即使未發現血管堵塞,不代表你是健康,只是未找到病因而已,仍需醫生的綜合診斷。
心電圖🩻有靜態,運動與動態三種,是期望在病人不同狀態下檢測心電傳導⚡狀況,但就目前科技而言,能被心電圖找到的病變還是佔少數,很多疾病都是未能發現,故不能因心電圖“未見異常”🫣,就誤會自己很健康。
靜態🤫:病人躺在床上接受心電圖檢測
運動⛹️:病人或在跑步機上檢測
動態🚶:病人戴著儀器數天檢測
有時覺得心跳,叫做心悸❤️,當時心率應處於“不正”時期,如是頭一個波段早了搏動,稱為早搏,但心電圖並非一定可以看到的。心悸可能是疾病,可由醫生作出診斷。
心翳的原因很多,超聲波是看內臟的形態與結構,譬如,心臟的肌肉厚度,有否缺損,跳動形態,心瓣膜結構等。獲得資料後,就綜合症狀作出判斷。而是否要依賴超聲波,就由醫生決定。
心臟受損時有物質釋放入血液,例如酶;驗血是看這些物質的量,從而估計心肌缺損狀況;但這些物質的來源並不一定單從心臟缺損而來,可以是其他疾病引起,或其他事件,如壓力,肢體受傷等,故醫生需要結合病癥,綜合診斷。
同樣,當不適去做檢測,即使未見到血象異常,並不代表你是健康的,只是未找到病因而已。
驗身其實有很多局限:
1:科技不足:還有很多疾病未能測到,但有病人誤解驗身是萬能的;
2:欠特異性:以驗血為例,我們即使驗出某種酶,但“特異性”卻不高,即是還有多種疾病的可能性,所以難以作定論;
3:病情未發展到一定階段,有關物質未達到陽性標準;
4:操作誤差:例如採樣不夠準確,操作程序出錯,甚至機件故障等。
當驗到有某種病,並不代表你只有這種病,因為檢測只是針對特定目標;其次,未發現異常,不代表你健康,只代表該特定檢測未能看到目標疾病,“未看到”不代表“你沒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性”結果,代表未看到疾病。
臨床診斷看病癥,仍需依賴。
21. 驗身你要知一:有病癥驗身?🤔
例子:胃痛時醫生可能建議照胃鏡,看有否潰瘍,出血等,或採摘樣本化驗;受傷後可以照X-光、MRI查看骨折或軟組織損傷;檢測目的是協助診斷並指導治療方案,那麼,如不驗身也能診斷、有相近治療方案,驗身需要就低;病人可按情況決定驗身方案。
病人需要考慮成本與風險,你我都不會一頭痛就去做MRI查腦瘤,一般都先以必理痛應付;也不會一腹瀉就做大腸鏡;是否要進一步檢測,由醫生臨床診斷,期望不漏做,不濫做。但注意,驗身結果經常是陰性,即仍找不到病因。
22. 驗身🩻你要知二:無病癥驗身?🤔
希望可早一步發現隱藏疾病,從而早治療,早康復。但病人要懂得“精準驗身”🫵,一,驗身的項目有太多,如“點心紙”,很多項目任你揀,但要病人如何選擇?二,不少驗身都傷身的,X-光有輻射🩻,胃鏡可能刺傷🔪食道與胃部等,病人不宜濫做🙅♀️。
無病癥驗身,最好由專業人士,因應你的體質與疾病風險,作針對性建議。但很多時,該驗身未能為你提供線索(即可能白做),可能是選擇的項目未夠精準,或科技不足。
註:照胃鏡是把鏡頭從嘴插入,通過食道直入胃部,過程中病人或感痛苦。
23. 驗身你要知三:只要定期驗身,就安枕無憂😄,不怕危重病發生?
有些人表示,因有定期驗身,就不怕重病風險,如癌症,糖尿病等,從而忽略對嚴重病的預防,生活不節制。
這並不理想;驗身只是“事後”的發現,並非“事前”的預防,所以當有醫師提示你有某些病的高危因素時,應積極配合預防,因預防勝於治療(preventive > detective);當然也注意,今天的體檢科技仍不足,病人明明不妥,但很多病都未能及時找到(又是白做🤷)。
24. 驗身你要知四:驗身無傷害?🤮
一些驗身公認無傷害,如超聲波、MRI(核磁共振)、心電圖;血管造影🩸需要顯影劑注入體內,大腸鏡與胃鏡有物理性傷害風險,X-光有低輻射,而驗血風險是較低的;但病人最好是聽醫生的講解與建議。
而驗身的另一目的是指導醫生決定治療方案;若不論驗身結果如何,治療方案都相同的話,就要考慮驗身的必要性;譬如,一胃痛病人,不論有否胃潰瘍,某醫生都可能同樣使用H2 Blocker. 💊
但不論多少驗身,都可能查不到隱藏著的疾病,醫生的臨床診斷🫵仍非常重要。
25. 驗身你要知五:醫療事故💉 可避免?
如驗身結論出錯,或因科技的不足,得作出不正確的診斷、治療與手術,就可成為醫療事故💉 。(例子:錯用其他病人樣本而誤診為癌症,從而錯誤手術;儀器出錯等)
而操作上不成熟而造成傷害(例如胃鏡刺穿食道),也偶有發生,故病人需要聽醫生建議,小心評估風險,作出驗身選擇,並配合治療。
以上文字由 林振和醫師 (林醫師)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