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學詞語
Medical Terms
Medical Terms
促進醫患溝通 😊
協助醫生正確診斷 👍
醫師問診時,如病人不了解常用醫學詞語,溝通便失效;掌握得更多,可協助醫護正確診斷,並得更佳治療。
❤️ 醫患合作 是治愈的基礎,
良好互動 是關鍵 ❤️
“自覺心臟跳動”;我們都會心跳,但卻不感到它在跳;當你沒把手按在胸前卻自覺心在跳,便是心悸。
因熱而流汗去調節體溫是正常生理,但天氣不熱,卻異常大量流汗是“汗症”;在睡著時異常流汗稱“盜汗”,在清醒時異常流汗稱“自汗”。二者的病機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了。
並非天氣炎熱下的熱,是天氣不熱你也熱,而且來如潮水,去如潮水,即是一下子你又感覺涼快,即來去如潮;你在熱時也可與周圍的人作出比較去鑒別你是否處於潮熱。
難以入睡,或入睡後容易醒來,但又很難再次入睡;但要多久才算“難以”?這沒有醫學定義,但一般而言,要半小時才能入睡可以勉強接受,超過一小時的可算是失眠了。(如醒來仍累不算失眠,是別的問題)
不少人都對以上有混亂,或誤解,都用以個“暈”字去形容。
眩暈:是感覺天旋地轉,嚴重時會失平衡,或想嘔吐,病人意識仍存在;
昏迷:是病人失去意識;(有人會用“休克”形容昏迷狀態,這是錯誤的)
休克:機體血液流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與功能受損,突出表現是血壓在極低水平,所以也有形容為在低血壓下引致的功能受損;病人多昏迷,但也有意識清醒的。所以,休克與昏迷分別很大。
血壓,是血液作用於動脈管壁的壓力,心臟收縮時作用的壓力叫“收縮壓”(Systolic),當心臟舒張時作用於動脈的壓力叫“舒張壓”(Diastolic),分別就是俗稱的“上壓”與“下壓”。而血壓並不穩定,會因病人的心情或環境表現飄忽的。
不同醫學會可能有不同的定義,而世界衛生組織多年使用的定義為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及舒張壓高於90mm/Hg,而且需要在三天安靜時都處於這水平才確診為高血壓。(即是一下子因為個別因素引起的要排除)
醫學上不會因為年老而有另一個血壓標準的,但因有時聽到:“長者血壓高是正常的”,往往上壓超過了140mm/Hg也不處理;這是錯誤的,老人高血壓是常見,但並非不需處理;或說,正因為年長,身體機能更脆弱時,對血壓更應關注,以免導致嚴重問題。
衛生署:高血壓 👇🏼資訊連結
膽固醇是人體重要元素,存在於細胞膜,也是生成荷爾蒙、月經的重要物質;但過高時,易積在血管壁上,引致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故人們聽到則怕,而忽略膽固醇是不能缺乏的;它除食入外,也能自行合成,故不能單以飲食控制,而肝臟能轉化膽固醇,故維持肝功能很重要。
我們不能只看“總膽固醇”一個數字,正常值是 5.2 mmol/L以下;原來膽固醇也有不同結構,體檢報告上的大分類有“高密度”、“低密度”與“三酸甘油酯”,各自有其正常值,而“高密度”俗稱“好膽固醇”,有通血管作用,而其餘稱“壞膽固醇”;所以我們應全面分析數據。
美國心臟協會👇🏼網站連結
是紅血球或血紅蛋白(Hemoglobin)低於標準,非血液量少了;貧血分型超過十種,常聽到貧血就去“補鐵”,是誤以為所有都是“缺鐵性貧血”,其他證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補鐵是無用的,更可能鐵中毒!我們應針對病因治療。
面癱屬“周圍神經病變”,非危重疾病,以“口眼渦斜”為主要症狀,針灸治療效果良好;而中風是“中樞神經病變”,是危重病,可分“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而就中風後遺症的口齒、行動障礙等,針灸也不錯。
腦栓塞又叫“缺血性中風”,是主要中風原因,當血栓形成栓塞,影響血液流動,引致腦壞死並相應功能喪失;而血栓是在血管壁內的血塊,主要成份為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它有時會脫落並隨血液在血管流動。
我們有12對腦神經,第5對為三叉神經,主感覺,故出現病變時表現為痛,故有“三叉神經痛”,而第7對為面神經,主運動,故病變時表現為活動障礙,故有“面神經麻痺”;這樣,不需要做MRI, 也容易分辨是第5還是第7神經的問題了。
脊椎(Spine)由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骶椎與尾骨組成,而主要椎骨是中空的,脊髓(Spinal Cord)從中貫穿而過,脊髓是中樞神經組織,易受損,故以堅硬的椎骨保護著。不少人都混淆,把椎骨折誤會為脊髓受傷,這可不得了呢!
每節椎骨之間都有間隙,並存有一個如椎骨體的纖维組織,叫椎間盤,它連接兩節椎骨,協助我們彎曲身軀,減少椎骨間壓力,保護椎骨、大腦和神經。
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腰椎,當椎間盤受壓,其纖維環向外伸展,或破裂;而突出部分壓迫神經,病人會痛楚,腿麻與屈伸不利等;年輕與長者皆可發病,針灸治療與手法有不錯效果。
椎骨的正面觀(front view)呈筆直,否則是脊柱側彎;椎骨的側面觀(side view)呈不同弧度,頸椎段前突,胸椎段後突,腰椎段前突,骶椎後突,若欠正常生理弧度,容易腰痛或手腳麻。
有理論指脊椎與臟腑功能相關,不良脊骨會引致內臟問題,如心悸、便秘等。
腰骨痛、背痛、肌肉僵硬須正視
狹窄性腱鞘炎是一種手指活動受限或卡住的疾患,由於手指在用力時可突然衝過卡位,呈現“彈弓”反應,故又名“彈弓指”。因手指屈肌肌腱勞損、炎症、水腫、硬化而引起;年長的稍多見,而所有手指都可發生。
跌打損傷多理解為跌仆、挫傷、扭傷、運動傷等,傷及筋骨肌肉臟腑,而有關治療可歸入中醫骨傷科之內。
傳統跌打館多被理解為外治為主;中醫診所的骨傷科治療會關注病人的氣血,有各種外治法,包括敷藥,針灸,手法等,並多配以內服中藥。
上文提到我們有7節頸椎,而從頸椎發出的神經延至雙手。當頸椎病變壓迫到發出的神經,雙手會有麻痺感.
一般人手麻時都會認定是手的問題,然而,臨床上大部分手麻都是頸椎病引起,而並非手的問題;這方面,針灸與中藥療效十分理想。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病毒感染;而“流行性”的,是當時全球活躍的感冒病毒型號,會以病毒外的酶蛋白分子分類,就是我們常聽到的H與N,而WHO每年會推算流行的類型,讓藥廠可提前製造疫苗作全球預防。(西藥一般為舒緩症狀,中醫推薦使用中藥抗感冒)
細菌是可獨立繁殖的微生物,而病毒須借其他生物細胞繁殖,且體積比細菌更小,因此遠比細菌遲被發現,而病毒藥物的研發歷史也比殺菌藥短,效力也較低。
用於殺滅細菌(不能殺滅病毒),抗生素是有多種,不同細菌需要使用不同抗生素,而歷史久的有青黴素與頭孢菌素;如濫用抗生素,不單可惡化病情,殺滅人體有益菌群外,更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即使不濫用,它對腎臟有一定負荷,有些人會有過敏反應;故WHO提示醫生要審慎處方,病人也要審慎服用。
將兩次的月經首天日期相減,就得出經期間隔,目前以28天為理想。理論上排卵期在每次月經首天的14天前(或說,排卵後第14天後來經),即是說,如果婦女每28天來經一次,那排卵就在第14天。
排卵是在下次月經期減14天,所以排卵期難以準確估算,難以完全把握每次的安全期,特別在月經期不穩定下,更難推算,而且,有時婦女因身體變化,也不依照14天規律排卵,所以,不建議以安全期作避孕手段。
排卵當天,婦女體溫一般會上升0.5攝氏度,即是說,如婦女正常體溫36.2度,排卵當天會36.7度,有婦女會以此推斷自己的排卵功能與日期。
顏色以鮮紅為理想,如瘀黯(或帶血塊),乃血瘀之象,易痛經,如色淡,多氣血虛,易氣短怕冷眩暈等。
體質受先天影響,而體質的寒熱,並非如“血型ABO”般能通過化驗得出,並且不變。人的寒與熱,受氣候、飲食、用藥與調護等影響,沒有絕對的寒🥶,也沒有絕對的熱🥵,即有不同程度,且存動態發展,並交互影響。
此外,即使虛寒體質,感染“寒邪”後,病變也可“熱化”,又或是感染“熱邪”,治療上仍然要用寒涼藥物;反之亦然。故病人不需要太在意所謂的寒底熱底,中醫師會基於“辯證論治”合適處方。
其實,體質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如“血瘀”、“痰飲”、“陰虛”、“氣虛”等,在脈診,從脈速、脈力、脈位與節奏等,得出你各臟腑的功能,陰與陽的盛虛等,在舌診,舌頭的顏色、質地、形態,舌苔的顏色,厚薄、分佈,得出你血瘀程度、濕熱、痰飲、脾胃功能、腎氣盛虛等,這些都是你的體質,並非只得寒熱,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明,就像西醫驗身,是複雜與多方面的。
想了解自己的體質,宜從今天起學習更多中醫基礎理論,生理基礎與病機意義(非只寒與熱),讓你能掌握醫師的分析。掌握有關資訊後,就能作出相應生活協調,維持健康。
一般原則如下:
感冒咳嗽:少吃寒涼,包括(1)食物的溫度(故不宜凍),與(2)食物的性質,如生蔬菜。辛辣也不宜多,以免感冒“熱化”,影響腸胃功能。如有咽喉發炎,忌高溫熱飲。
腹瀉:減少進食量,忌生肉,少寒涼,宜選容易消化的食物。(附: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尤其是鉀。)
胃氣脹:減少進食根莖類植物,如番薯、蘿蔔、馬鈴薯等,豆類亦應少量;不宜汽水啤酒,不可過飽,六成飽以下為宜。
三高:少甜,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粥粉面飯,製過的尤其差,如餅乾;也不可少吃多餐。
痛風:減少進食動物內臟、紅肉、碳水化合物、酒精、濃茶、高果糖水果等。
腎結石:減少攝入草酸鈣與磷酸鈣食物,如濃茶、咖啡、啤酒、汽水、菠菜、鮮菇、堅果等,也不要服維他命C補充品與鈣片。
濕疹:慎吃或減少寒冷物、辛辣、濕熱物、紅肉、甲殼類海鮮等,但吃後反應會因人而異,各有輕重,耐受程度都不同,故非必然禁忌。
骨折:少吃生冷寒涼,不宜煙酒咖啡濃茶,及過酸與辛辣食物。
以上並非鐵律,如病情複雜,可請教您的中醫
治療照片 見 👇Instagram
以上文字由 上環中醫診所 林振和醫師 (林醫師)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