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e 學分享
e Sharing I
e Sharing I
如不能活動、嚴重出血、肢體變形、傷及內臟🫁、骨折🦴等都建議急症室🚑;如需影像體檢作診斷,以指導治療,則先西醫;一般情況下則建議看中醫,既能外治,更可內服補益中藥,加快自身復原能力。至於跌打的專長,視乎各傳統派別,多見以外治為主。但病人需注意新傷需要避免再被暴力衝擊👊,以免傷情惡化。
骨折是骨頭的完整性遭破壞,用X-光🩻就可看到;病人感到患處痛楚🤢,紅腫熱,活動不利,如骨頭變形也是骨折體癥。如需準確看清其他軟組織傷勢而指導治療,或會採用MRI等。
不要再受傷,如患處再受力,過度用力檢查,按壓都有風險,提防骨折傷及其他組織,要按時服用療傷中藥,提升復原能力。
急性期建議冷敷,緩解期則熱敷,(不要單純以受傷時間判斷期數,而是合併其炎症反應作診斷) 傷者要注重營養,助去腐生新;如過度戒口,缺乏營養,又冷熱敷不當,會不利病情。
使用活血化瘀中藥,可內服或外敷,但對孕婦有風險,特別是內服。使用手法是要避免過度進取,反而令傷患加重,而針灸相對安全,但也要避免使用不利孕婦的穴位。
一般輕傷可自行復原👍,但前提是病人不會再弄傷患處❌令病情反復。
復原所需時間,取決於(1) 傷勢🥴,(2) 病人復原能力💪(取決於其體質氣血),(3) 對傷患的保養🤕,(4) 病人接受的治療🥣是否全面等,如,病人有無定時服用中藥,病人如何保養患處,以腳踝扭傷為例,病人如使用拐杖👩🦯,不穿高跟鞋,對康復一定有利;這需要整體的評估。
❤️ 醫患合作 是治愈的基礎,
😊 良好互動 是關鍵 ❤️
不要等同看待“所有中藥”🌿,中藥有千百種🖐,即使有個別與西藥有衝突👊,不代表全都有衝突。
近年已有大量病人同一天服用中藥🌿與西藥💊;有衝突的案例實不多,相信中醫在處方時,會避免衝突。(情況就像西藥與西藥之間也可有衝突,西醫亦要規避。)反而要提出,有時中藥🌿與西藥💊藥效相近,需要考慮會否藥效過猛。
服藥後,肝進行代謝,而酒精也由肝代謝,所以同時攝入會增加肝負荷,故不宜喝酒✋;至於要相隔多久才宜,就視乎酒🍷量與多烈而定。一般原則,中藥比西藥溫和,而酒精需要更長時間解毒,所以先服中藥,過些時候才喝酒🍷會比反過來少傷害;我們一般不鼓勵喝酒🍷,服藥時就更應戒酒✋!
中藥🌿也有“治標”的,即是先控制症狀;而“治標”或“治本”的定義是如何?譬如,疾病半年內復發,這算是只“治標”嗎?這個是個複雜議題。
月經時當然可服中藥🌿,就如經期服用西藥般💊,貿然停藥會打斷治療,延誤病情❌;誤解月經時不能服藥,可能是因特定月經病的病人,不宜在月經時服特定藥,譬如,扭傷的本該活血化瘀,但如女士有崩漏症🩸且在經期時,醫師就不該處方使血量🩸增加的活血藥。在醫師了解病人月經情況下,病人可安心服用處方中藥🌿。
在另一情況,假如有崩漏症🩸的病人,在經期時更需要服藥去控制月經血量🩸,這時更不能停藥❌;又或正控制血壓的病人,如貿然停藥更可能使血壓失控,故病人貿然在月經時停藥可能是危險❌的。如需月經停藥,醫師便不會處方給你的。
西藥💊有副作用,傷肝腎❌很常見,又或阻斷劑是壓抑自身功能(如胃酸分泌)而有人心理上不舒服,或服後感虛弱😪;而中藥一般較平和,但可有副作用,個別中藥也猛烈,有輕毒的中藥包括熟附子、法半夏等,一般不會長期與大量處方,而平和如食物則如淮山杞子👌,請不要把所有中藥“一概而論”,而副作用也有高低;西藥也是。
其實很多處方西藥都需要長期服用的,如血糖西藥,血壓西藥💊,病人普遍都是“吃終生”,更有“越吃越深”,其他的如血脂藥、乙肝、止痛藥等也是長期的,有些案例甚至病人用藥成癮。
有病人在吃了十天中藥,就誤以為已經是長期用藥了,一,“十天”是極短期;二,不能單以“時間”去定奪是否超負荷,也該看是吃什麼中藥;不能把所有藥的副作用等同看待。
西藥💊控制症狀一般較快(並不等於治愈),中藥一般較慢,但這並非必然;比如說,有一感冒證型,有寒熱往來的“少陽證”,就一服“小柴胡湯”加減,起效特快,更能治愈;又如一些腸胃疾病中藥,都可很快起效,且長效,很多人都經歷過,有西方病人在首次看中醫後也讚歎。
西醫💊歷史短,而中醫則有三千年。在“辯證論治”下,所有病中醫都能處理,一切皆在陰陽五行之下,而臨床上,不少西醫未能處理的病,反而中醫能治療,“梅核氣”是一例。
所以,可能中醫才“能醫百病”,不過,誤會中醫只重調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例如,病人嚴重月經不調,或不孕,看病時會形容是來“調理”,這明明是治病。想象,癌症病人會稱化療是“調理”嗎?。中醫多“治病”,非只“調理”。
針灸基於“經絡學說”,如經氣不通,人則有病,通過以針打通經氣而治病,臨床上已經有億萬例驗證。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貫通身體的徑路;臨床應用有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穴位超過三百六十個,一般在這些穴位中行針。西醫暫未有此理論,對其效用的研究仍進行中。
刺入時會輕微痛,因針身很幼,不像西醫的注射針需藏藥水而變粗,故痛楚比西醫打針低很多,拔針時少有出血,凝血功能低下的會有一點血而已;當正確診斷與落針,少有副作用,針後生活如常。
幾乎人人都可針灸;病症上,婦科與痛症尤其有優勢;如有病人腸胃特別弱,內服中藥吸收不太有效,或婦女正餵哺母乳中,怕服藥會分流給嬰兒,又或病人正服用大量的中西藥物,不想再加重內服藥等,都特別適合針灸(非藥物治療)。
針灸通經絡,更把藥物“歸經”;原來中藥會走不同經絡而生效,譬如,白芍走肝經,針灸刺激肝經讓白芍“歸經”,加強藥效,即是說,針灸除了針效,更提升藥效。
在針灸時,病人應內心平和、肢體放鬆、少說話、不耗氣;醫師需蓄氣下針,因此若病人能與醫師通力合作,針效將會提升。
三類人群慎貼天灸:🙅
1. 孕婦
2. 嚴重糖尿病
3. 嚴重皮膚過敏
並非三伏天、三九天才可貼;任何日子,有需要即可貼。
醫師為病人貼上,如非新症,操作一分鐘,快捷方便;
一般留貼1-2小時(小孩稍短時間),自行撕貼;貼後生活如常,除非醫師特別吩咐。
逾時撕貼有傷皮膚可能,雖一般不嚴重,遇上皮膚過敏也該馬上撕貼。
使用穴位沒有規定,由醫師按病情決定。
以上文字由 林振和醫師 (林醫師)撰寫
針灸調節內分泌平衡,提升肝臟分解脂肪能力,也針對脂肪積聚部位,作局部減肥😄;而中醫機理是增強脾健運,減積聚,但也建議有飲食配合與規律生活。
飲食配合:🍓
1. 肥胖的一個主因是“胰島素”,要減少它的分泌次數,就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糖)次數,譬如,隨意的吃塊餅,就刺激分泌胰島素,人更容易肥胖,故要節制。
2. 進食時間🫕不能太長,像吃飯兩小時,胰島素就在兩小時不停分泌;也因此,自助餐的傷害不單在量,更在時間過長。
3. 食物結構🥩的調整,傳統食物金字塔建議多進食碳水化合物,但今天已修正,把碳水量減少才有助減肥。(可改吃脂肪與蛋白質,即是總食量不用降低,當然能降更好)
4. 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禁食😷。
規律生活:🥰
早睡早起 😴: 午夜入睡,更有利於瘦素的分泌,從而減肥。
適量運動 🚴:除了消耗熱量,更能提升肝代謝功能,有利脂肪分解;如體力不足,就多步行,也有利減肥。
少飲酒🍷:過量的酒會加大肝負擔,從而降低肝功能。
保持大便暢通💩:培養每天大便,有便意便該去排,當錯過了時間,之後可能會難以順利排便。
如不適,沒隨身藥物,可試按穴舒緩:
頭暈頭痛: 太陽、合谷(孕婦不宜)
暈車暈船: 內關、合谷(孕婦不宜)
牙痛、牙肉發炎痛: 列缺
胃痛: 足三里
腹瀉: 足三里、陰陵泉
胸痛胸悶(非外傷):內關、少府
高血壓頭痛: 風池
腿抽筋: 陽陵泉
失眠: 安眠、內關
嚴重時應求診,以上按穴只為折中舒緩
簡單定位:
太陽: 眉梢後約一橫指凹陷處
合谷: 手掌虎口位,第一、二掌骨中點連線
列缺: 前臂拇指側,橈骨莖突下,剛被手錶帶擋住處
內關: 手腕橫紋中點上兩吋
足三里: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三吋
陰陵泉: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腂近膝凹陷處
少府: 握拳尾指按壓處
風池: 後枕,斜方肌外凹陷處,大概平耳垂
陽陵泉: 小腿外側,近膝,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安眠: 耳珠後一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