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稅務局、啟文國小人事室聯合編輯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作者簡介:斐德利克.葛霍Frédéric Gros

  巴黎第十二大學哲學教授。他的學術研究涵蓋精神醫學史、刑罰哲學、西方戰爭思想。他曾負責編輯哲學家米榭‧傅柯在法蘭西公學院講授的最後幾堂課程。

當你邁開走路的步伐,身體與心靈也將開始相互對話 走路是一個哲學行動、一種心靈經驗。 走路不用學習,不必技術,也無須花費;我們只需要身體、空間、時間這三個元素。越來越多人喜歡走路,享受當中的恩賜——平靜、滿足,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然而,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是在走路時才能感受得到,讓人在內心重新發現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 接下來請大家與筆者一起分享閱讀的身心感動,也感謝稅務局稅務員王暐雄提供讀後心得.......(請展開全文)

雖然是隨性的閱讀,但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作為讀書心得的主題呢?其實第一眼看到這書名就不自覺深深被吸引,讀者本身也是個愛走路的人,因為體力不好不能跑跳,但至少也能多走個幾步路,不管是快走、慢走,亦或是時走時停,在感受到不同呼吸的節奏中也能從中體驗到不同的真諦,這本書總共分成二十五個章節分別闡釋走路的意義及能夠帶來的種種好處。

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主題「走路不是做運動」,說明了走路與運動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運動在某一個層面代表了競技,競技又可以代表了競爭,代表了勝負,代表了輸贏,代表了必須加快腳步去趕上自己的對手,有著贏家及輸家,「戰爭和運動競賽之間確實有著共通性,人可以透過戰爭爭取榮耀,就像比賽足以讓人失去名聲」,也許就是這樣的意思吧;而走路與運動恰恰相反,雖然走路也是屬於運動的一種,人在走路時卻可以適時地放慢步調,拋下不必要的煩惱與喧囂,不必帶著競爭及勝負的壓力,隨心所欲地調整自己喜歡的步伐,「走路是慢下來,而我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慢行方式」,所謂的走路,不只是單純的慢行,也是讓心能夠靜下來,平復心靈起伏及波動的一種方式。

下一個章節主題提及了「自由的種種可能」,想起從前的農村社會,種田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東方太陽升起之時農人認真工作的神情,揮揮手打了聲招呼互相道早,感恩著一天的開始伴隨著辛勞工作的汗水,「一枝草、一點露」這句話正象徵著惜福及純樸的農村精神,太陽西下以後,放慢步調隨興漫步,伴隨著夜晚的陣陣清風,看看稻田內小小螢火蟲的點點螢光,也是從前最常見慢活的鄉下風景;在現今如此繁忙的社會,隨著資訊的發達及科技的進步,今不如昔的築起一座一座高樓大廈,水泥叢林圍繞的繁華都市,拋下了原本最自然純樸的原貌,為了爭名、為了逐利、亦或是圖口飽飯,人們彷彿迷失方向的孩子,加快了腳步,讓生活步調變得緊湊,心中築起了高高的牆,繁雜的工作及生活的壓力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像是不得不被關在籠中卻渴望自由的鳥兒一般,從前最純樸自然的農村精神已然不復存在,到底也不過是一念執著,只能趁著眼上夜闌人靜之時才能找回一點真正的自我,「走路能帶來一種暫行的自由,就算只是一段小小的漫步。」,走路漫步是一種短暫的解放,忙碌的一天過後,短暫的漫步能夠讓我們暫時回復精神,那怕只是每晚的那一點點,流流汗、吹吹涼風,也能讓人脫離忙碌的職場及生活壓力,想想自己已經多久沒有抬頭看看星空,想想自己已經多久沒有散步吹著涼風,這是一種身體暫時得到放鬆的自由;在每日的短暫放鬆之後,開始進入第二種層面,「我們走路時,事實上是要連同身分認同都退去,擺脫一個人、擁有一個名字和一個故事的引誘。」,有時候常常在網路或電視等新聞媒體上聽到背包客徒步環島的消息,常常在思考,當這些徒步環島突破身體極限的背包客們在旅行的當下,留下汗水及突破體力極限時的心情到底是什麼呢?左思右想應該就是一種讓自己跳脫既有的壓力框架,忘卻自己身分的一種體現,這是從一種身體上的自由昇華到心靈上的自由的一種層面;第三種層面是一種返璞歸真,跳脫身體與心靈上拘束的境界,想起曾經聽到過的一個故事,都市叢林的陰暗角落常見許多流浪漢,有時候在想是迫於無奈,又或著是基於某些原因不得已而過著這樣的生活,後來才了解到有些人是刻意選擇這樣子的生活,他們以天地為家四處流浪,到處走走看看不一樣的風景,累了就小憩一下繼續上路,雖然是沿街乞討,但是他們享受這樣的生活,脫離了工作和生活壓力的無限迴圈,跳脫了世俗的既定框架,這是能夠拋下一切全然灑脫的自由,一種捨得的自由,「人在捨棄一切的時刻卻忽然被給予了一切,在不再有任何要求的時刻忽然發現眼前一片豐饒。」,我從他們眼中看見了滿足。

「一整天,我就這樣在森林深處搜尋,找到最初那些時光的影像,驕傲地描繪那時的故事;我抓出人們的把柄,拆穿他們的謊言,我膽敢揭露他們的本質,追溯時間和事物毀壞他們的進程,將這些人中之人與自然人兩相比較,在他們宣稱的完善狀態中指出他們之所以不幸的真正根源」-﹤懺悔錄﹥第八部;已經多就沒有放鬆心情好好散個步呢?自從脫離學生的身分進入職場也已經幾年了呢,想想從前學生時期的校園時光,悠閒自在的漫步在寧靜的校園湖畔,湛藍的天空,感受到的是心靈之中無比的寧靜,踏入職場之後的幾年,面對的是汲汲營營、紛紛擾擾的生活,競爭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小心翼翼戴上面具,面對世俗的喧囂以及充斥著流言蜚語的環境,感官也漸漸麻木,開始重視自己的社交活動,累積自己的人脈關係,漸漸複雜的人際關係也慢慢壓垮了自己,心頭感受到的是無比的沉重;為了擺脫世俗的枷鎖,每日的漫步是讓一切回到原點的媒介,人可以透過走路漫步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抬頭挺胸昂首闊步,也可以透過走路漫步找回那個自信的自己,獨自漫步的夜晚,享受著一個人的寧靜,時而快走時而慢走,伴隨著不同節奏的呼吸韻律,在這一快一慢的節奏中,拋開社會人的身分,找回最原初的自己,這本書裡提到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曾經祈望在「走路人」的形體中找回那個不被俗世紛擾污染的自己,那個尚未被文化、教育、藝術毀壞的「自然人」,那個存在於書本與沙龍、社交與工作之前的「人」,我想書中的那個「人」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意思吧,「長時間走路,是為了在自己身上找回過去那個人,最初的人。」

「工作只為獲取基本必需品,每天花長時間走路,不讓自己被捲入社會的遊戲。這種生活方式很快被其他人(思想正統、勤奮工作或擁有財富的人)認為誇張離譜,然而那種生活卻完全契合真理和真實的追求。」長時間的工作是為了什麼呢?三餐溫飽、有車有房、大富大貴?到底也不過是受慾望的驅使,人是動物的一種,與小貓、小狗甚至於家禽無異,都是大自然底下孕育的產物,動物最原初的本能不過是求一頓飽飯,有根骨頭小狗也會笑,然而在現代文明的社會,除了三餐溫飽以外,人們為慾望所驅使,開始追求更深一層的物質享受,「工作可以產出財富,也可以產出貧窮」,所謂的財富指的是物質上的豐饒,而所謂的貧窮則是心靈上的匱乏,想起鄭智化唱的一首老歌「星星點燈」內的幾句歌詞,「追逐名利的我,在現實中迷失後才發現自己的脆弱……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每天走路的意義更在於幫助我們找回最原始的自己,想想卸下工作沉重的嫁衣,脫下防備的面具,沒有負擔沒有慾望的漫步,只為享受那片刻的寧靜時光,「一個人富有與否取決於他是否感覺自己無所欠缺。」,走路最深一層的意義在於無欲無求。

本書總共有二十五個章節,分別闡述走路的各種好處及不同的意義,其中當然不乏許多如尼采、盧梭等著名思想家的各種觀點論述,在此無法一一論述,讓我最感興趣的幾個章節有「自由的種種可能」、「遁逃的怒狂-韓波」、「走路者的覺醒之路-盧梭」及「征服荒野-梭羅」等皆可以帶給人們勵志正向的能量及不同的視野,透過這本書,我們了解到走路的好處能夠讓人脫離世俗的框架、暫時脫離工作的煩惱,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為自己帶來一點改變的動力,讓身心靈回到最自然最輕鬆的平衡狀態,看完了這本書,除了每日固定的散步健行外,也讓人開始有種想安排個短期旅行的衝動,也許在一段輕旅行後又能有些不一樣的體悟,對於被繁瑣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去的人們來說,此書無疑是一種能夠即時性補充能量的心靈雞湯,「走路,但不是為了替自己找回某個完整的身份,不是為了重新發現某個被扭曲過的特質,不是為了脫下面具休養生息。長時間走路,是為了在自己身上找回過去那個人,最初的人。」,雖然書裡帶有些許哲學理論,仍不乏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眾閱讀的好書。(撰文:稅務局稅務員王暐雄)

睡不好,我的「三不五時」

没有為睡不著而煩惱,不知年紀長了,還是工作壓力關係,睡眠障礙常成為同事間熱門話題,有時與家中另一伴亦頗有同感,天亮時雙眼對看,似乎很有默契的料出對方昨夜又在煎魚,只差有無兩面都熟。

就個人而言,睡眠狀態時好時壞,很懷念年輕時可以一到正午,就算睡前茶飲也不致影響墜入夢鄉的興致。現在得了「三不五時」症狀,好像枕戈待旦一般,不是三時忍不住尿急,就是五時驚醒,更惱人的是醒來精神大好,睡眠很難再複製貼上,曾尋中、西醫會診(有點跨張,僅遵醫囑服藥而已),稍有好轉但良率欠佳,因此借助運動紓壓、早睡,睡前瑜珈、遠離手機、減少感觀刺激等方式,嚐試改善睡眠品質,也許不再「三不五時」。

近期看了「Heho健康網一篇報導(林以璿2020年11月11日)」,是一位歐瀚文醫師分享的分析短文,說睡不好也有類型之分,而且睡不好與吃不好也有關聯,歐醫表示要分清楚睡不好的種類,才能有效的治療。想來,若可以對應類型,靠吃就能改善睡眠,那真是吾等一大福音,所以樂得告訴家裡的那一伴,開啟實驗模式如法泡製,當然也要與同累眾人分享。分享的重點不是個人睡不好的心境,是有關歐瀚文醫師的分析報導,那麼就請各位看好好端詳,若有讀後心得,或是實驗成果,歡迎向本網站投稿分享。

為了使同好能真切瞭解歐醫師真意,待筆者產出心得不知猴年馬月,也不知是否正確,索性將該報導全文摘錄如下:如果您也偶有「三不五時」,竭誠歡迎進場賞析。(撰文:啟文國小人事室主任劉惠菁)

你的「睡不好」是難睡著還是容易醒?4種睡眠障礙原來是吃錯食物了

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睡不好」也跟你「吃不好」有關係!有研究指出飲食中纖維較少、高飽和脂肪與高糖的飲食習慣,會讓人比較容易淺眠、睡不好。除此之外睡得不好也會影響到白天的飲食行為,像是睡眠時間短、睡眠品質差及晚睡都會讓自己在醒來的時間吃得更多,飲食的品質也較差,容易有變胖的困擾發生。(摘自「Heho健康網林以璿2020年11月11日」 )

「睡不好」先分清楚種類才能有效治療(請展開全文.......)

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歐瀚文分享到,當一個人睡眠不足的時候,也會讓大腦傾向選擇增加點心攝取,一天吃較多餐,同時也較偏愛高熱量的食物。也就是說「睡不好」和「吃不好」其實是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也可能跟睡不好有關,其實睡不好有分好幾種。「通常我診間的個案跟我抱怨最近總是睡不好時,我都會先了解他們是哪一種睡不好,因為每一種睡不好的原因皆不同,也有研究指出睡不好跟缺乏不同的營養素有關。」歐瀚文分析,睡不好大致上可以分成4種類型,分別為半夜睡醒到天亮型、整晚睡睡醒醒型、永遠都睡不飽型、躺著難以入睡型。

半夜睡醒到天亮型

這類型的人通常睡不久,睡沒幾個小時就又醒過來的人,醒在一個應該還在睡覺的尷尬時間,實際上對身體來說睡眠時數根本不足,這可能與缺乏維生素B1、葉酸、磷、鎂、鐵、鋅和硒有關。

整晚睡睡醒醒型

另一種睡眠時數不足的類型則是整夜一直睡睡醒醒,雖然沒有入睡困難的問題,但睡了沒多久就醒過來,不久後又睡著,整的晚上無限輪迴到天亮,這可能與缺乏維生素D、茄紅素有關。

永遠都睡不飽型

有一種睡不好叫作永遠睡不飽,即使是睡了一整夜,醒來後還是覺得無法恢復精力,這類的睡眠又叫「無恢復性睡眠 (nonrestorative sleep)」,可能與缺乏維生素C或鈣有關。

躺著難以入睡型

睡覺時間到了,有些人躺在床上數綿羊數到天荒地老,依舊沒有什麼睡意,常眼睜睜看離起床的時間越近越覺得崩潰。這類睡不好可能與缺乏α胡蘿蔔素、硒和鈣有關。

「睡不好」先分清楚種類才能有效治療

若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有缺乏上述的營養素,建議可以透過功能醫學 醫師及營養師門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補充營養、飲食該如何調整。

歐瀚文表示:「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我在臨床上協助的個案往往有多種原因造成睡眠障礙,飲食是其中一環,若要改善睡眠的問題,建議還是要完整的評估,像是壓力內分泌、荷爾蒙、腸胃道、飲食生活型態等,才能找出根本原因著手改善。」

老是睡不飽?試試這個姿勢,10分鐘等於休息3小時!

天忙碌的生活中,許多人給自己唯一的休息時間就是睡眠,最常見的是以睡眠時間為指標,希望每天可以睡滿6~8小時,讓身體得到充足休息。

然而你可能也發現,在加班、應酬和其他活動瓜分之下,要睡滿8小時實在太困難了!即便做到,也不見得隔天醒來就精神飽滿。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怎麼睡都睡不飽」,指的其實就是這種睡眠時間不等於休息品質的情形。

日本睡眠醫學博士坪田聰於著作中指出,一旦睡眠品質不佳,體內的生長荷爾蒙就無法成功修復細胞、消除疲勞,例如100個受損細胞裡面,只成功修復或再生其中50個細胞,久而久之不僅會提早老化,生病的風險也會提高。(請展開全文.....)

「大休息」10分鐘提高睡眠品質

日本Lapure瑜伽中心指導講師森初世以自身經驗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尤其是30~40歲女性想要維持美麗與健康,更要把握僅存的夜晚時間,最有效率地達到放鬆與休息的目的,擺脫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

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全放鬆,不妨嘗試瑜伽姿勢「大休息」(SAVASANA,又名「攤屍式」)。森初世表示,只要維持整個人平躺的「大休息」姿勢10分鐘,就能達到平常休息2~3小時的效果,是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體力的首選!

森初世也建議,進行「大休息」時要盡量讓頭部、眼睛、肩膀、指尖等身體各部位放鬆,同時想像全身不斷往下沉,直到緊貼地面。另外,事先將室內燈光調暗,有助於放鬆心情,也可以準備薄毛毯保暖,避免感冒。

瑜伽「大休息」姿勢這樣做

  1. 仰躺,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手心朝上,雙腳打開與骨盆同寬。

  2. 閉上眼、緩緩呼吸,維持10分鐘。

森初世認為,進行「大休息」時,最理想的是維持在快要睡著卻沒有睡著的朦朧狀態,但是太舒服而睡著了也沒有關係。因為瑜伽「大休息」姿勢不僅能消除一整天的疲勞,也有助於進入熟睡狀態、增進睡眠品質。

下回覺得睡不飽時,無論是想要短時間恢復精神,或是睡前助眠,都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姿勢,短短10分鐘就可以睡得健康又美麗。【稅務局人事室主任劉名才提供,早安健康編輯部/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