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喬木
學名: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科別:馬鞭草科(Verbenaceae) 別名:台灣黑檀、烏木、台灣柿
原產地:非洲東部、中國、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和熱帶澳洲。
分佈:西部沿海地區。
用途:護堤、防風植物。
「紅樹林」名稱的由來,是源自於一種紅樹科植物-紅茄苳的特徵,這種樹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都是紅色的,其中樹皮的部分 ,含有多量的單寧,可以提煉紅色染料,馬來人於是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而中文名稱則叫做紅樹。紅樹林泛指像紅茄苳這類,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口、海岸沼澤區域的耐鹽性常綠灌木或喬木樹林。
台灣原有六種紅樹林植物:水筆仔、紅海欖(舊名五梨跤)、細蕊紅樹、紅茄冬、海茄冬、欖李六種 ;現在僅存水筆仔、紅海欖、欖李及海茄苳四種 ,而四種中只有水筆仔和紅海欖(舊名五梨跤) 有胎生苗現象,海茄冬的胎生現象已不明顯。欖李則無此現象。
細蕊紅樹、紅茄冬因建高雄港而消失。
海茄冬的根呈放射狀橫生,分布面積極廣,使植株抓地力增強,且具細長棒狀呼吸根, 內具有海綿組織,可於缺氧的土壤中,直接由空氣中取得氧氣,除泥灘地外,於含沙較多的淺灘地也可生長。
海茄冬是台灣四種主要紅樹林中數量最多且分布最為廣泛的樹種,北從新竹紅毛港南至屏東大鵬灣都可看到。
新竹紅毛港之紅樹林可能為1790年左右由徐熙拱氏由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引進種植(工藤, 1930),在日據時代即已長得非常自然,當時之物種為水筆仔及海茄苳,但水筆仔之數量不多(Kudo, 1932),海茄苳在高雄港可長成幹徑1公尺之大樹可是在紅毛港卻只長成灌木。
莖:高可達 8 公尺;樹皮灰褐色,常作痂片狀剝離;
根呈放射狀橫生,分布面積極廣,使植株抓地力增強,且具棍棒狀呼吸根, 內具有海綿組織,可於缺氧的土壤中,直接由空氣中取得氧氣。
葉序:單葉,近無柄
葉形:橢圓形或卵形
葉緣:全緣
葉質:革質,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密佈極小的腺毛。
葉脈:羽狀側脈
葉背有鹽腺會泌鹽(吐鹽)
花序:花小,頂生,聚繖花序;苞片、花萼及花冠外側被絨毛 。
花瓣:花冠廣圓筒形,四裂,裂片平開;雄蕊四枚,具極短花絲而著生於花冠的喉部。
花色:橘黃色
花期:6 ~ 8 月
果實:蒴果,淺綠,狀如蠶豆,但稍比蠶豆大些,上部被毛。
果期:8 ~ 10 月成熟
傳播:水力
根呈放射狀橫生,分布面積極廣,使植株抓地力增強,且具棍棒狀呼吸根,可於缺氧的土壤中,直接由空氣中取得氧氣。
在沙地處土質硬化生長的植株,冬季時樹葉落光光
單葉,柄短,圓形或卵形,全緣,革質,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密佈極小的腺毛。 葉背會吐鹽。
冬季時葉子生長不良
蒴果成熟末期在種皮內可見到根毛,當掉落水中會浮在水面上隨潮水飄流。
此時根毛即可吸水,使子葉膨大撐開種皮,經三到五天的時間吸水飽和,體積變大也變重之後,沉入水底有利植株根著地生長。
此時根毛即可吸水,使子葉膨大撐開種皮,經三到五天的時間吸水飽和,體積變大也變重之後,沉入水底有利植株根著地生長。
香山濕地的海茄苳於發芽後,約 2~3 年即可開花繁衍後代,此時高度尚不及 1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