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或快走在林徑小道上,經常有鳳蝶優雅的從你面前飛過、或瞬間急飛,剎那間消失在你的視線;也有高貴的紫斑蝶,正在那一片的馬櫻丹上,貪婪的吸食花蜜.....。
原來在這片林木中,潛藏著不少蝴蝶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所以,當我們在散步、運動健身之外,還有彩蝶飛舞的驚奇和美麗!
大家熟悉的蝴蝶與蛾類,是鱗翅目節肢動物中昆蟲家族一員,整個身體可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個部份。
以前蝴蝶區分為10個科---鳳蝶科、粉蝶科、斑蝶科、蛇目蝶科、蛺蝶科、環蚊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長鬚蝶科及小灰蝶蛺科。
現在蝴蝶合併為5個科---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
蛺蝶科亞科:將斑蝶科、蛇目蝶科、環蚊蝶科、長鬚蝶科,併入到蛺蝶科。
小灰蝶科亞科:將小灰蝶蛺科併入到小灰蝶科
生活史是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
成蟲有二對大而且佈滿鱗片的翅膀。
成蟲大都具有可以收捲的虹吸式口器。
觸角呈棍棒狀 。
在蝴蝶中體型算是最大的,外觀華麗耀眼,翅膀底色以黑色為主 ,紅、黃等鮮豔顏色搭配。
1~4齡常偽裝成鳥糞狀,遇到騷擾時會以「臭角」驅敵 。
多數下翅尾端有一對尾突。
鳳蝶只能交配一次。
多半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活動。
後翅臀緣彎曲,疊合時腹部外露。
喜歡訪花及吸食水液。
台灣已知本科有39種。
中型蝶類,翅膀顏色與斑紋變化極大,通常翅腹面與環境同,展翅則具鮮豔的斑紋。
喜歡在日照充足的地方活動的蝴蝶 。
多數翅膀邊緣有波浪狀或鋸齒狀。
飛行速度很快,某些種類雄性領域性強。
前腳退化縮在胸前,大多用中、後腳攀附停棲。
蛺蝶幼蟲5齡化蛹,蛇目蝶幼蟲7~8齡化蛹。
蛺蝶、斑蝶能交配很多次,選擇精包授精成卵。
只有斑蝶雄的有毛筆器,其他的蝶類是精囊。
成蟲喜歡腐果及訪花,有些種類對鳥糞、樹液偏好。
台灣已知本科67種。
中小型蝶類。
翅膀顏色大多是淡黃色或是粉白色,斑紋不多。
下翅尾端沒有尾突。
幼蟲大多呈綠色,保護色佳,主要以豆科、十字花科、白菜花科及桑寄生科植物為食。
喜歡在陽光充足的環境成群訪花、吸食水液。
台灣已知本科有36種。
小型蝶類,外觀樸素並不華麗耀眼。
特別的是觸角末端膨脹之後又有一小段尖細收尾,或是合併。
「雌雄同型」,通常由翅膀腹面不容易區分雌雄。
本科的型態、行為習性與蛾類頗為相似,例如:體軀粗壯,體表密生細毛, 停棲時將翅膀V字形展開,像戰鬥機外型(其他蝴蝶休息時翅膀大都緊閉)。但《玉帶弄蝶》翅膀則是平展。
許多弄蝶偏好吸食鳥類的糞便。
幼蟲頭部寬大,通常寄主清風藤科、薑科、棕櫚科、禾本科等,幼蟲會將寄主植物捲曲或反折成葉苞為巢,蛹為帶蛹。
幼蟲5齡化蛹。
成蟲喜歡訪花。
一年多世代或以蛹或幼蟲型態越冬。
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弄蝶種類超過3,600種,台灣已知本科66種。
卵:基本型態為半球型有縱列脈紋,直徑1mm以上~3mm(台灣最大的弄蝶香蕉弄蝶),顏色有紅、綠、灰黃色為主,卵直接產於幼蟲攝食的部位如老葉、新芽、葉尖,方便幼蟲孵化後直接攝食。
幼蟲:老熟終齡幼蟲為(5th),體長20mm以上,體型為細長圓筒型,大部分以單子葉禾本科植物為食,色澤以綠色系為主,部分攝食雙子葉的有綠色、黃綠色等棲息環境色澤,有捲曲葉片造巢的習性。
蛹:體長約20mm以上的圓筒狀,為帶蛹,褐、綠或暗褐色,表面有分泌有白色蠟狀物保護,只化蛹在吐絲帶捲曲葉片的蟲巢內,通常以寄主植物暗蔽處較容易發現。
小型蝶類,卻佔了台灣蝴蝶種類的約25%。
成蝶合翅時以灰白色或淡褐色為主,但展翅時具藍、紫、橙紅等斑斕的色澤十分美麗。
「雌雄異型」頗常見,由外型可直接區分雌雄;雄蝶沒有前跗節,常半縮以四隻腳站立,而貌似踮腳尖狀。
多數下翅尾端有1對尾突,有的尾突附近還有眼紋,在停棲時會交互擺動,有如觸角般,常讓掠食者搞不清頭部的位置,運氣好時,攻擊尾突而能順利的逃過一劫。
複眼周圍有一圈白色鱗片與短毛,觸鬚是黑白斑紋。
幼蟲4齡就化蛹。
幼蟲具保護色,有些種類身上會分泌汁液與螞蟻共生,有些直接讓螞蟻豢養長大,也有以蚜蟲或介殼蟲為食的肉食性幼蟲較特別。
全世界目前已知的灰蝶種類超過4,500種,台灣已知本科有122種。
卵:基本型態為扁平的圓盤或扁球狀且中央有凹陷的精孔,小大約1mm以下,依種類不同有淡藍、灰黃色、綠色等色澤,直接產附於寄主植物的頂芽、花苞、果莢上,越冬卵則產於休眠芽附近。
幼蟲:老熟幼蟲(4th)通常在20mm以下,外型通常為扁平的水蛭模樣,依棲息環境的不同,有綠、黃、紫等色澤的變化,平時棲息於寄主植物花苞果莢等處所,蟲體還會隨著周遭環境改變自己的體色。
蛹:體長約10mm以下,基本上以綠或褐色為主,外型貌似膠囊狀,為帶蛹,在寄主果莢內或附近植物暗處化蛹,越冬蛹甚至在石頭或樹幹凹處化蛹,體色主要擬態周遭環境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