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朝中葉起,漢人拓墾,十八尖山成為義塚(公墓)。
日據時期,大正五年(1916),新竹廳長高山仰依公園規則籌畫新竹公園,枕頭山塚(今公園里中部)首先被清除。
大正十年後,積極整理十八尖山下塚地。
大正十三年,官民修建十八尖山遊覽公園,此後十八尖山至鐵路間所有墓塚悉數被清除。
由於居民對傳統墓地的敬畏心理,對大量廢墓地的無主埋骨修建納骨塔、萬靈塔,以安慰幽魂,在十八尖山設置三十三座石觀音柱雕刻,其作用亦同。
台灣光復後,石觀音歷經:
「消除日本毒素」的洗禮,留下粗鄙的塗抹裝飾;
它經自由車場修建的衝擊,部份石柱消失或遷移山上;
它承受敬愛者的呵護,失去了自然純樸的氣息;它也在崇拜者的仰慕裡,潛身安放在私人庭園;因此目前找的到的石觀音,剩下二十三尊,另一尊位於瓦管處瓦斯槽旁,因缺乏整修,已有風化損毀情形。
參考資料:
范明煥、張德南等,2003年12月,《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八期,新竹市: 新竹市政府
二十三尊石觀音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腳盤坐。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右前有一白色觀音,單腳趺坐。
千手觀音,臉上稍損,立姿,前有土地公、觀音像。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腳盤坐。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立姿
千手觀音,雙手合十,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和手印,立姿。
千手觀音,手持多種法器,雙腿盤坐,臉部稍有損毀。
雙手交叉於胸前,立姿
右手持繩環,左手持一棒形法器,立姿,石碑左上缺一角。
右手撐頰、拿佛珠,左手持檀香爐,後有蓮花,單腳趺坐。
千手觀音,雙腳盤坐,臉部稍有損毀。
右手持一龍杖,後有一蓮花,前有一紫竹林觀音,石碑傾斜。
千手觀音,盤坐,原始色彩,前有多尊神像。
雙手合抱於胸前,立姿。
前有彌勒佛、觀音像。
位於佛光岩下,有白色金邊光環,單腳趺坐,前有多尊神像。
往梅花亭的階梯旁。
三面造型,手持多種法器,坐姿
右手撐頰、拿佛珠,左手持檀香爐,後有蓮花,單腳趺坐。 為於新竹高中後圍牆旁。
右手持金鋼圈,
左手平舉與肩齊,立姿。
位於快樂健身亭旁,前有黑白將軍、關公護法、多尊土地公像,後有八仙紅彩
位於益壽亭、普陀岩下,前有多尊神像和兩座小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