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山線
#鳶尾山 #三峽
#鳶尾山 #三峽
#山林與我的距離 #淺山 #生態跳島
#生物多樣性
#探索自己的秘密花園
參考來源: 台灣山林百年記
低海拔人造林、廢耕地>30年自然演替>次生林或原生林
100+年前:人與山林
60年前:1960年瓦斯>薪炭材|相思樹減少
30年前:1991禁伐天然林
現在:次生林?人工/經濟林?
參考來源:老鷹觀想錄
猜一猜(地球|環境|生物)
地球300+年前|平埔族@河流山麓、泰雅族@高山
明末清初(1755年)|泉州安溪人,開墾
甲午戰爭(1894年)|義勇軍
日治(1920年)|Sankiyou>三峽
1.三峽的傳統產業:
樟、煤礦(多植相思樹作為礦坑支架)、藍染(馬蘭)、烏龍茶
2.三峽發展簡史: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三峽古稱三角湧由來),後來因居住空間侷限才漸往附近山地發展。
三峽因山區範圍廣大,先民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且三峽近山產大菁(可製染料),又有便利的清澈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染布業的發展,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同時又有天然資源樟樹及煤礦,於是人們開始種茶、製作樟腦及開採煤礦,因此染布、茶、樟腦及煤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
臺灣開闢及發展較早的市街聚落,大都位於海岸或河口等地,三峽早年亦有通航之便,三峽河可航行中小型船隻,當年碼頭就在宰樞廟的廟口前方,但因三峽河岸一再沖蝕改變,真正的位置已無法確定;其次,本區早年的聚落屬於地緣聚落,例如早在清乾隆時期的三角湧街市,是以祖師廟為中心,結合周圍的巷道及建築物沿三峽河發展而形成聚落。到了嘉慶初年,三角湧之範圍已擴展包括今日秀川街、長福街、民權街道兩側的區域。
民權街原名三角湧街,是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當時交易貨品多為附近田園山林所產的農產品。至清嘉慶、道光以後,產業日漸興盛,染布業的興起促成街市具備初步規模,日後相繼不斷的山產和經濟作物的開發,如樟腦、茶葉等,則使得街庄往外延伸。由於受到西側鳶山和東邊中埔溪交夾的地形限制,到此已達盡頭,再往後的發展則是越過中埔溪或轉往街的北方。
日治時期,曾實施市區改正措施,將狹窄彎曲的街道拓寬改直,並建設三峽庄後所(原鎮公所)、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鎮農會)等公共建築物,以及郵局、公學校等公共設施。在光復前,沿著中山路兩側,是日治時期集中設置各項行政文教設施的政教區,而市場、民生街一帶,則是三峽街上最熱鬧的商業區。時間的彩筆將秀川里的老聚點,延伸到民權街形成一條線,這些道路圍成之範圍內,房屋密集商業興盛,為三峽早期發展區。
光復後,隨著輕便軌道拆除,交通與車站逐步轉移,三峽傳統聚落的商業地位便向下滑落,商舖遷離後更沉寂許多,今日聚落中的紅磚古街是三峽歷史文化的重要資產,值得我們好好保存。
3.鳶尾山鄰近兩里介紹:
【中埔里】
里名由來:以舊為中埔庄相沿為名。開闢時,以地處二溪中間,故名中埔。傳言:昔陳金聲繼八張之後,開墾此地之時,發現叢林裡有一塊平坦的荒埔,是以命名。
面 積:總面積○‧九○平方公里,其中山區約佔○‧七平方公里,以致平原幅地較為狹小。
概況簡述:
一、地理位置:
本里位於鳶山南麓下、八張里之上游,南臨大埔里,並與弘道里相連接,而居於三里之間,福德坑溪、麻園溪彎曲貫穿其中,予人曲折以致之感,實可謂山明水秀之里。
福德坑溪有人稱之為中埔溪或弘道溪。
由於地理位置之分際,里民住居之分佈約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清水街與中園街一帶,前人稱之為『九芎橋』,其二為大同路部分,亦即所謂『中埔心』,全里民風純樸、團結和諧。
二、特產與經濟:
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本里盛產聞名之烏龍茶,(即所謂『膨風茶』,又有『東方美人茶』之雅譽),外銷歐美各國及全省各地,甚獲好評。
其後由於社會結構轉型,工業漸次發達,茶農無利可圖,以致逐漸被迫淘汰,此與當時多數里民就業三峽各地煤礦類似;因煤礦業之沒落,致使大部分礦工里民不得不轉業。
由於里民多數是以做工謀生,故大部份經濟狀況並不富裕。
三、建設與觀光:
鳶山當臺北盆地之邊緣,眺望良好,由本里登山步道徒步約三十分鐘可達頂峰,現為水泥路面,平坦易行,沿路風光綺麗,古木參天,實為健行運動以及森林浴之良好處所。
【八張里】
里名由來:八張里,以舊為八張地區得名。八張之名緣於開墾伊始,有犁牛八張(閩南語一支犁算一張,即一張五甲,一支牛犁所分配之土地),故名。相傳嘉慶初年陳金聲開墾此地時,分配佃戶八張耕犁而得名。
面 積:○‧二○平方公里,皆為平坦地形。
概況簡述:
劉銘傳掌台時曾經設「樟腦局」於此,日治時期三井合名株式會社於八張橋南端,設山產物轉運站而繁華一段時間。
光復後因地理環境優美,曾經駐過抗日名將白崇禧將軍。
里集會所設於民族街一二二號。
現約五百餘戶住家。少數務農,大多數在外工作;舊街道住宅與新建公寓參差,民風尚稱純樸。民國八十年(1991)十月劃為自強社區。
資料來源:三峽鎮志
關於藍染
三峽社區
休息平台
#相思樹 @麻竹腳 #老茶園
人體照相機
垂直: 樹冠|喬灌木|林下向陽>耐陰>耐濕聲音地圖
四面八方生物多樣性大有聞章
森林底層山棕 vs. 柚子好食在
南非草、毛蓮菜、酸藤數一數|九宮格|引導卡
蒐集、尋寶比較、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