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高山森鱗展 - 策展記事
微縮高山森鱗展 - 策展記事
「生物學與藝術相遇在山中,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認識能高越嶺」
2023年2月底於天池山莊開展的「微縮高山森鱗展」,為目前已知臺灣最高海拔的展覽,以具有高物種與形態多樣性的蛾類實體與影像,以及手工羊毛氈蛾作讓山友用生物多樣性的角度重新認識能高越嶺
展覽資訊
地點|能高越嶺古道 天池山莊(南投縣仁愛鄉中興巷100號,由臺14線屯原登山口起登步行13公里可抵達,海拔2,860公尺)
日期|2023年2月27日開展,閉展時間未定
策展|吳士緯 X tiger milk
備註|請事前申請天池山莊住宿或營位(連結),由能高越嶺道西側入山來回26公里,不建議當日往返
前 言
如果要為「微縮高山森鱗展」設立一個眾愛山人合力攀爬「策展大山」的時間軸定位,那麼我會說它是由「一座高山博物館(2018)」開始做夢、由「森山蛾(2019)」帶出對山林生機的興味、由「陽明實驗山屋系列三展(2021-2022)」開始起登,而在2023年冬末覓得一處視野優美的「大休息點」來分享別具一番風味的山林之美,給更多愛山人的一檔小展。
「大休息點」一般是對於登山或縱走過程中,因為背負重裝而需要在行進沿線尋找一個夠安全、能補給,且視野開闊的地點,來調適沿路因為路線起伏、克服地形等造成的生理與心理壓力,也可能在和緩呼吸的過程中,因著山徑中體會的種種,而有新的人生觀點。
「能高越嶺道」是臺灣中部知名的登山路線,而最高點「天池山莊」歷經幾輪重建翻修,目前是一座對於登山客照護功能齊全的山屋。如果曾欽羨日本山岳上的山屋中擁有乾淨舒適的室內空間以及物品販售,那麼天池山莊就是友善開啟臺灣山岳遊憩的新指標之一。當要在這個指標性的地點辦展,老實說在山下發想與籌備的過程是有點雲霧飄緲感,畢竟不太可能先場勘過,只能由合作者提供的現場影像來想像,並在打包、實際登山的過程中,與可以客觀認知為瘋子的合作者們一同往這個大休息點邁進(包含一份高達150公分的主視覺海報紙捲重物~)。
能高越嶺道西側由屯原登山口起登沿平緩的山徑上升,天晴時沿途能向東南方展望能高主峰(3,261公尺),也有機會一覽翻湧其下方的雲海
天池山莊的地點位於能高越嶺道最高點,海拔2,860公尺;歷經多次整修,目前營運的天池山莊為能夠容納百人上下的建築,並提供餐飲服務
籌劃與布展
2022年秋季,敏佳(天池山莊販賣部空間規劃人)敲我是否有意願在山莊辦展,在還沒有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很快就答應了,畢竟在高海拔辦展是相當難得的機會,且敏佳一直是我很敬佩的攝影與設計前輩!時間來到2022年底,敏佳邀請羊毛氈藝術家、也是 tiger milk品牌負責人荷瑄一同加入策展,於是將生物學與藝術結合的展覽,以此來用不一樣的方式認識能高山區的主旨底定,後續辨識展區的溝通,一區是山莊內販賣部的一張長桌,將以一邊擺放高山蛾研究物件與標本,一邊安排羊毛氈製作與蛾作成品的方式呈現,另一區是販賣部的兩側牆面,規劃主題、主視覺與高山蛾元件。期間因為三人過往都有策展經驗,溝通相當順利!
偌大的銀目天蠶蛾雄蟲黑底標本影像是本次展覽的主視覺,影像輸出高度為150公分,越嶺道上的搬運由此畫面中左方的全方位藝術家阿甘揹運海報紙捲
銀目天蠶蛾(暖黃者)與姬長尾水青蛾(長尾突者)發表時的模式標本皆出自能高山區,本次展覽結合實體標本與羊毛氈手作,由不同角度呈現能高山區的美
2023年2月26日由屯原登山口起登,路上有初認識的藝術家阿甘協助揹運主視覺的紙捲,並與負責天池山莊營運的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政翰碰面,步行13公里後抵達天池山莊,再經莊主羅賓、管理人員立人與真圓、另一半維君、大兒子煦岫以及山莊八點就寢後不睡覺的大朋友小朋友的協助下,靜悄悄的完成了主要的佈置。隔日陽光照入山莊,主視覺的銀目天蠶蛾像在夜間羽化後靜靜懸掛牆面,只待能窺見細微空間變化的山友發掘這完全沒有事先宣傳的展覽。
2023年2月27日下午5點為山莊供餐的第一輪,工作人員如往例開始送餐、畫面右方的莊主羅賓用小蜜蜂麥克風交代留意事項,背景販售區以及前一晚才佈置好的展覽區巧妙地融入山莊建築體內,好似已然存在多時的場景
開 展
2023年2月27日為開展日,時段是晚間7點,即當日5點開始第一輪晚餐,消化至第三輪晚餐結束後,由荷瑄開場做策展背景介紹,以及展桌的解說,接下來由我做大約20分鐘的投影片分享。
荷瑄帶領山友欣賞展桌上的羊毛氈作品、蛾類標本與採集用具
士緯介紹高山蛾議題
投影片分四個主題介紹,即(1)高山島 & 繽紛蛾、(2)森 。山。 蛾、(3)能高蛾史、(4)奠基臺灣高山蛾。投影片(PDF格式)可由此瀏覽下載:https://reurl.cc/XLj2G7
「微縮高山森鱗展」開幕介紹的部分投影片
投影片分享後有機會與山莊營運夥伴以及夜貓子們在零下3度的戶外進行約半個小時熱烈的問答,也在睡前的小聚中得知政翰目前將這個展定位為常設展,後續長桌空間另有用途時,上方的展品將轉移到牆面擺設,也因此這一兩年有機會來天池山莊一趟的朋友,應該都有機會能夠來訪觀展。
展覽內容|能高蛾史
在臺灣,對於海拔約從2000至2500公尺以上的山區,無論是從登山客或是動植物研究的角度,通常會被稱之為高山帶。生存於此的生物,著實受到嚴峻的物理環境限制,影響了活動的週期、出沒的季節,以及身體的形態與紋理,尤其是體溫容易隨環境溫度改變的無脊椎動物,往往較分布於低海拔的類群來得黯淡,以在短時間內物理性地吸收更多的熱能,來供應活動的能量。蛾類,即是此些議題關注下相當常用來研究的對象,而基礎的臺灣高山蛾類相,也在近十餘年有長足的進展。這一切的開端,有相當程度是始於能高山區。
能高山區,在臺灣高山蛾的踏查與研究史上有三個第一,以及對日後臺灣蛾類自然史發展的重要性:第一,此區域為二戰之後臺灣高山帶的第一個採集地,可追溯最早的年份為1961年,即銀目天蠶蛾的正模式標本;當時的採集標本一開始即出自臺灣本地、南投木生昆蟲館人員的採集品,並引起了當時進行臺灣昆蟲研究的日本學者的注意,而於1970年代即有6個新種發表的引用標本出自此區域;第二,上述的這段時期的標本,其中有作為首次由臺灣研究者,即王生鏗與余清金兩位先生,自行發表新種-姬長尾水青蛾(木生長尾水青蛾)的正模式標本,而在45年後的出版書籍中才首次載明這個物種的幼蟲取食臺灣冷杉與臺灣雲杉,十足能作為臺灣高山代表性的蛾種;第三,1989年由日本昆蟲研究者組合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合作進行能高山區的昆蟲調查,也是此海拔區域首次的國際合作事件。
至今,利用雲海保線所-天池山莊至能高山區所採獲的標本,研究者已於1968年至2003年間發表共有11個新類群,其後即無與能高山區有關的研究問世。能於2023年策劃此展,可視為一份能高蛾類議題的再起始…讓我們一同關注,與行動。
策展人介紹
吳士緯(sites.google)|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熱愛博物學並長期進行生物多樣性資訊積累與研究,過去10餘年專注於釐清臺灣中高海拔山區蛾類相與牠們生存於高山的形態與生理演化議題,並與同儕建置「台灣產蝶蛾圖鑑」與「台虫」以多面向推動生態與環境意識以深植入全人教育中。
王荷瑄(FB)( IG) | 羊毛氈藝術家 從小就喜歡東摸西弄,於2008年成立tiger milk工作室,因對於質感與色彩的偏好,選擇以羊毛作為主要的創作材料,融入各種織品創作形式,包括編織、刺繡、自然素材等,作品以軟雕塑和大幅織品畫為主,探討個人與自然和動物之間的關係。
本次展覽核心成員合影,畫面中左一為山莊販售區空間規劃人敏佳、左二為米亞桑創辦人政翰、左三為蛾類研究者士緯、右邊為羊毛氈藝術家荷瑄
「當我們觀看一隻蛾,彷彿看到了巨大森林風景中的一塊拼圖。」——《霧林蛾書》
後續
「微縮高山森鱗展」是天池山莊的首檔展覽,以高山蛾議題來開啟洞察森林中微小生命所能獲得的豐饒,以及各方生物研究背後接埋藏著有待挖掘的自然史觀。能高越嶺道作為「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地區,生物多樣性與人文交織的議題,值得更多形式的關注,很榮幸與合作者開啟了一個不一樣的高山山屋風貌,也很欣慰地引用莊主羅賓對這個展的印象:「沒有想過可以辦成這樣,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歡迎新舊山友的親訪,也請期待未來線上更多臺灣山岳生物多樣性的內容產出!
「引蛾入室」,天池山莊的首檔展覽,等有興趣、有機緣的山友一同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