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近年台灣蛾類多樣性資料的累積與推展 /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th diversity data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原始發布於FB個人網誌 / Originally posted on FB Personal Blog(2018.03.12)
記近年台灣蛾類多樣性資料的累積與推展 /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th diversity data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原始發布於FB個人網誌 / Originally posted on FB Personal Blog(2018.03.12)
2018年5月24日上午在中研院有一場由林務局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與數位文化中心一同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計劃的成果發表會 」,其中主要的資料庫 - 「台灣生命大百科 TaiEOL」的內容管理者正欣前陣子邀請我一同出席此會。問原因,他說我提供了約1400筆蛾類資料,為目前個人筆數累計最多的。就筆數一事,其實其他分類群的資料(如植物、魚類)有過往經由單位或計畫的名義來批次提供者,因此筆數多寡僅是讓自己知道從2012年至今的努力量。有機會參與大百科的成果發表,是想感謝進入中研院的第一位老闆邵廣昭老師、內容管理者正欣、香瑩、鄭暐、章璿的長期聯繫與信任。
以「台灣生命大百科」瀏覽蛾類物種介紹
寫這篇網誌,是想趁這個時間點,自己回頭檢視、並讓對生物多樣性與蛾類有興趣的朋友了解近年台灣蛾類多樣性資訊累積與推展的主要歷程。
個人於台大昆蟲系博士班期間,經共同指導老師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的推薦,開始了2010年「台灣物種名錄 TaiBNET」與2012年「台灣生命大百科」的蛾類資料編輯至今(兩者皆為邵老師所合作籌建)。當時其實我對龐大的台灣蛾類類群(約4,300種)的掌握度不高,熟悉的僅有夜蛾類群(當時廣義的夜蛾約1,200種)中的兩三個亞科作跨地理區尺度的系統分類研究,因此當時就先做這些類群的台灣物種資料編修。後續兩三年我開始與維君進行密集的台灣中北部低中高海拔定點蛾類調查,累積了算龐大的存證標本(目前存放於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大約三萬份以上),並藉由這些標本、累積的文獻、過去參與各昆蟲相關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所獲得的模式標本影像,謹慎比對物種標本與其影像的身份。基於這樣持續的作業,一邊將更新的資訊放上台灣物種名錄,一邊發表文章(分類地位修訂、新種與新紀錄種)然後再更新名錄、同時編寫身份沒有問題的物種的生命大百科內容:描述、分布與生態資訊,若有新的文獻提出新的分類地位或更新的地理分布資訊、食草記錄等,則持續修訂。在這段期間,鱗翅目中最大的總科、包含了1/3蛾類物種數的夜蛾總科有了基於分子與形態證據所支持的新分類架構,為了系統性檢視與將新架構修訂到上述兩個資料庫,著實是大搬風般的工程:一是作千餘物種的科級修訂,二是釐清文獻中未提及的台灣類群的亞科或族級歸屬。而由於在與「台灣物種名錄」維護人員討論後沒法在名錄中建立科級以下高階分類單元,如此包含近900種物種的裳蛾科與其內高物種多樣的燈蛾亞科與毒蛾亞科將難以在名錄中讓初學者方便搜尋檢視,此議題是催生後續想建置獨立的蛾類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
台灣產夜蛾總科主要類群之科級分類位階變動
2014年夏季我博士班畢業,11月加入邵老師的系統分類及資訊專題中心,在團隊中有昆祺的全力支持,與舘碩、倚伶兩位同事花了一年半的討論與週期性的沈澱,公開了「台灣產蝶蛾圖鑑(簡稱蝶蛾網)」一網站,期望由單一網站平台讓初學者至具有分類專長者皆能順暢使用的台灣鱗翅目資源,也破除過往似蝶似蛾的物種不知要在何種平台查找資訊的狀態。我們期待著初學者能以經由龐大物種分布與發生期資料的匯整,與細緻的蛾種外觀特徵篩選,快速搜尋欲查詢特定時空與形貌的物種,而資深使用者能感受經由過去數位典藏時代與個人自行出訪國外標本館所累積的模式標本影像,以及其他狀況良好的標本與野外停棲照等影像,加上部分原始文獻連結、可獲得的寄主資訊,以及由撰寫生命大百科內容所累積的物種描述等,在點擊與閱讀資訊的過程中對一個目標查找物種,以及與其某特質相關的物種/類群有網狀且深入的認識。目前蝶蛾網已收錄台灣鱗翅目名錄4,806種、超過2,500種物種的影像,網站總影像數則超過一萬張。
延伸資源:FB蝶蛾網粉絲頁
「台灣產蝶蛾圖鑑」之「圖錄檢索」頁面,提供不同類別的影像快覽,並經由龐大物種分布與發生期資料的匯整與細緻的外觀特徵篩選,讓使用者能快速搜尋欲查詢特定時空與形貌的物種
有一回與資深昆蟲前輩徐渙之先生相聊,期間他提到經由我們推動社群的努力,蛾類從過去最沒人想理會(主因是類群太多且沒有好查對的資源)變為最受到關注的類群之一。前輩所說的便是FB社群「慕光之城 – 蛾類世界」,此站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時任解說組組長、現任主任秘書的林旭宏先生於2011年建置,團隊中小蛾類專家施禮正主導,與歷代助理、工讀生協助資料建檔與品質管控,目前已累計有由6,000位成員中2,550人分享的18萬分蛾類(59科2861種)出沒記錄(感謝禮正協助統計),而所有資料可隨時由資料庫「台灣飛蛾資訊分享站」瀏覽與下載活用,以開放資料角度來看蛾類的確由全民參與而讓全民皆共享了成果。
「慕光之城 – 蛾類世界」收納眾蛾友與蛾類的相遇的存證記錄
「慕光」與「蝶蛾網」雖然為兩個不同的網站,但當慕光收納蛾友與蛾類的邂逅存證,蛾友獲得群智回饋的物種名稱後,可查找蝶蛾網作延伸多元的認識,在網站的物種頁面中所呈現的物種點位,則是眾慕光蛾友對該物種的出沒見證,兄弟/姊妹般的兩個網站經年一同推展著蛾類的多樣性。而實際上兩個網站團隊每天都在進行蛾類分類資訊的討論與修訂,並即時更新「台灣物種名錄」,使三個資料庫的學名能獲得同步(中文名涉及情勢較複雜仍整理中)。」
個人編寫生命大百科五年餘每年產出兩百餘筆資料,期間幾乎每日進行著基礎分類資訊與影像的完備,看似沒有終點的志業,卻深切體會的蝶蛾網合作者舘碩的名言:
「慢慢來,就是最快成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