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高山鱗蹤 - 記2018文博參展與台灣高山蛾研究之介 /
Exploring Alpine Moths - Introduction to the 2018 Creative Expo Taiwan and Taiwan Alpine Moth Research
原始發布於FB個人網誌 / Originally posted on FB Personal Blog(2018.04.14)
尋訪高山鱗蹤 - 記2018文博參展與台灣高山蛾研究之介 /
Exploring Alpine Moths - Introduction to the 2018 Creative Expo Taiwan and Taiwan Alpine Moth Research
原始發布於FB個人網誌 / Originally posted on FB Personal Blog(2018.04.14)
「有那麼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對高山蛾類的探查是依循著時序上演著今回相遇、或是來年再訪的心境節奏。上山,與讓人悸動身心的高山住民相遇,運氣之餘,經年的訪查、文獻閱讀以及標本整理,才是通透理解牠們的方式,而這份對我來說的志業,一直在延續著。」
2018年臺灣文博會經格式設計團隊邀請參展「一座高山博物館」,以上文字出自「尋訪高山鱗蹤」子展區。
認識格式設計團隊是2016年底華山展出的「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當時一走進展區就著迷於鋪滿五葉松針的入口通道,而趁著不滿一歲半的孩子歡喜地久坐把玩松針,山痴爸媽就跟負責展務營運的熒熒聊上了登山、高山蛾等話題。相隔近一年半的再次聯繫,便是此回高山館參展一事。
格式團隊最初希望在高山博物館中呈現臺灣高山的生物面相,讓觀展人能在偌大幽靜的展場中專注的細察高山住民的特質,讓臺灣文化底蘊能收納在地自然的素材。在考量物種的多樣性與可取得性、因著展出空間衍生的主題縮限與集智產出的彈性餘味,以及個人的專業領域,「高山蛾」便成為此子展區的主軸。而格式的策展精神,也與個人長期邊進行研究邊推展提昇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知識水平、美感認同與開啟衍生創作契機的理念一拍即合。
當然,個人理解蛾類在大部分民眾的既定印象為何,然而經年在各種平台或演講經驗累積下,該以哪些物種的標本或影像讓觀者再次/首次被吸引、停駐展區靜靜瀏覽展品算是很快地決選出來。而當宛如花朵般綻放的蛾類雄蟲生殖器骨化結構,以及原翅長約2公分的蛾類的生態照被策展人格子決定要將其分別放大近百倍來呈現,倒是沒看到成品沒法想像其震撼的效果。
實體高山蛾,或華麗或細緻的標本細節,等待著對應觀者的心境。(陳青琳 攝)
將原寸5公釐的蛾類雄蟲生殖器影像放大,仿若繁花開展
幽靜的展場,光桌與燈盤凝止著展品,寬景投影與觀展者皆在流動,不同尺寸的視界等待巧妙的融合映在感光元件中。
從開展至今滿8天,有數次旁側觀察觀展人舉止的機會,對於出現最多次的「哇!好美的蝴蝶喔!」這種走近展區即發出的讚嘆其實並不感到陌生,因為連屢次跟格子討論展設、確認蛾隻挑選與呈現方式等事項的期間,他常常也是用「好,就選這隻蝴蝶吧!」來作結~(這樣算出賣嘛?)但如同與好友老麥、倚伶建置的「台灣產蝶蛾圖鑑 DearLep.tw」的最初構想之一:不用去管大眾既定的蝶蛾區分方法或學術上系統分類研究的親緣關係進展,只要將蝶蛾最美最真的一面一齊呈現即可(參見上述網站其一頁面:蝶蛾印象) 。蝶與蛾共有與分別獨有的特質,個人與相關團隊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會一直努力地用多樣的方式作分享,敬請期待。
距高山展結束僅剩4天(29號週日為最後一天),很感謝已觀展者的回饋,能讓學術/蛾類社群以外的朋友近距離的俯覽標本細節、仰望巨幅蛾影的千鱗翼蹤,以及尋找動態蛾影出現之際與展場氛圍交織的畫面,是過去從未想過的蛾類推廣形式。因此,除了再次感謝格式設計團隊的邀約與信任、還有 dosomething studio 生態影像製作團隊在極短天數的高效高品質標本影片拍攝外,在此也對願意駐足瀏覽「尋訪高山鱗蹤」燈箱文字與展品的觀者獻上誠摯的敬意。
鱗翼展現於此,期待您的駐足
日本人神保一義所著之《高山蛾》一書於1984年問世,作者費盡30餘年於日本高山地區作蛾類採集與觀察經驗,描述了高山蛾的種類、分布、發生期與生活史,以及高山帶自然環境的保存對於高山蛾類存續的重要性,也開啟後人對日本高山蛾的持續研究。
在臺灣,高山蛾的多樣性是透過百年以上集各國學者(主要為英國、日本與匈牙利藉人員)的無數調查、學術發表所奠基。而目前最高海拔的調查是1989年7月1日由前日本筑波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大和田守博士(Dr. Mamoru Owada)的雪山圈谷(3,650公尺)採集。近10年經本土研究團隊密集的調查與密集的文章發表,而得以在2013年問世的「合歡山的蛾」一書中作了專論介紹。
1989年7月1日傍晚,大和田守博士於雪山圈谷架設燈具與白色布幕,等待夜間趨光而來的高山蛾。當晚降雨起風,他採得50隻標本,隔日出帳棚發現布幕被強風扯落一側並在空中擺盪。大和田博士於1990年8月再度到訪此地,在天候良好下採集(大和田守 攝)
1990年冬大和田守博士發表「臺灣高山帶的昆蟲」一專論
1990年再次造訪臺灣高山帶的大和田守博士,除了完成雪山圈谷採集,亦達南湖圈谷。圖為大和田博士(左一)由著名植物學者林文智先生(左三)所帶領的調查團隊於南湖大山山頂的合影(拍攝者未知)。
近10年經本土研究團隊密集的調查與密集的文章發表,而得以在2013年問世的「合歡山的蛾」一書中作了專論介紹,其中收錄900餘種高山蛾類
臺灣高山蛾的來源,為自百萬年喜瑪拉雅山區或中國東北、日本地區的蛾類物種,隨多次間冰期期間與其所取食的植物分布至臺灣,而期間歷生物與環境等綜合因素,各個物種的形態與遺傳組成特徵的差異或微細、或明顯,而由不同時期的研究者提出分門別類的觀點,成就當今分布於臺灣的高山蛾類各自的身份名稱。
臺灣高山帶的蛾選例:1. 輕薄卻細緻的薄翅栗舟蛾;2. 如綠葉般的單點鐮翅青尺蛾;3. 同斷枝枯葉的杉氏木夜蛾;4. 纖細優雅的姬長尾水青蛾;5. 具極致枯葉紋理的優美秋冬夜蛾;6. 鮮艷火紅的棘刺裳夜蛾
目前臺灣的高山蛾,已知能從較低海拔分布到2,500公尺以上者約有800種 ,達3,000公尺以上者約有375種 ,而高山擬狹翅夜蛾為唯一僅分布於3,000公尺以上的物種,其學名 Pseudohermonassa owadai的種小名 owadai即為獻名給大和田守博士以彰顯他對臺灣高山蛾類的先驅研究,而此種的正模式標本於1990年8月採於雪山圈谷。
高山擬狹翅夜蛾為唯一僅分布於3,000公尺以上的物種,圖為產於奇萊北峰的個體
經由「台灣產蝶蛾圖鑑(簡稱蝶蛾網)」的「圖錄檢索」頁面篩選條件,可快速獲得不同海拔、季節會出現的蝶蛾物種,此例為4月於3000公尺以上出沒的蛾類成蟲、以生態影像顯示共計有160種358張影像 ,使用者可自行該些選擇條件,亦可加上蝶蛾尺寸與色形作更多篩選,滑鼠移至”(i)”可了解細部使用說明
臺灣高山蛾的分類研究目前已進入飽和期,未來新物種的發表主要將集中在體型較小的類群。臺灣高山蛾的生物學與其他研究,無論是幼蟲樣貌、習性與其取食植物類群、成蟲行為(日夜行性與訪花)或是對外在適應而產生的特有性狀都是處於尚未成熟發展的階段,近期的發現,例如全球首次取食裸子植物的刺蛾科物種、夜間訪花的成蛾多樣性與行為等都是可持續探究或純粹欣賞的主題。
2013年全球首次發現取食裸子植物的刺蛾科幼蟲:小杉綠刺蛾幼蟲取食臺灣雲杉,具有能融入背景的隱蔽綠色,背側顯眼高對比的紅斑與淺藍框則被推測可在天敵近距離攻擊前發揮警戒的效用;成蟲前翅翅紋仿若裸子植物葉部結構
夏季於南投合歡山小風口(3,000公尺)夜間訪花的蛾類